大家端午节快乐!
(* ̄︶ ̄)(微笑)!
说起端午节,笔者头脑里第一个念头就是粽子。
第二个是屈原,第三个就是小时候学过的一篇文章;里面写的是端午节赛龙舟、蘸雄黄酒,捉鸭子等一系列节日场面。(为了写这篇稿子,笔者又重温了一遍沈老先生的“端午日”。-_-
汗!)
其实作为一名美食中的素味写手,又赶上这么一个粽子节日,笔者从昨天开始就思考着能不能写出一篇“大爆文”。
然而,一天的纠结下来,笔者却猛然发现,原来自己根本就不会包粽子。除了吃粽子,哪里有半点制作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为了这个难题,笔者昨天又多吃了一个粽子。
辗转一宿,早上四点多就爬起来,没别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今天端午节发稿有个千元大奖在诱惑我((*^▽^*))。
包粽子这种技术活,笔者虽然不会,但是家里的老妈会。于是打算来个临时突击特训。
在这里插一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句名为“不知天高地厚的歇后语”?
反正今天笔者算是切身体会了一把!
包粽子的现场,笔者只一眼,就瞬间呆萌。
操作现场脑子简单+异想天开,确实是个原罪。包粽子根本不是笔者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反而是相当的复杂+复杂。
水盆里浸泡超两小时的白糯米;大锅里沸水煮透的苇叶、马莲草;钢盆里精挑细选清洗的发亮的大红枣;还有刚刚打开包装袋露出甜香的豆沙馅;一瞬间笔者就有了一种自己应该该干嘛干嘛去的挫败感。
往往一些看似简单的事情,真的动起手来操作,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天真可笑。
而在这个时候,面对难题,聪明人多半就会放低姿态,虚心学习;愚钝自大的人则是开始给自己找诸多借口。
本来笔者是属于后者一类,不过为了赶这篇稿子,也只能委曲求全,赶鸭子上架了。
来吧,就让笔者虚心一回,认真记录我家老太太和她的三妹妹,也就是笔者的三姨,联手包粽的现场实况。
“老妈,三姨,请开始您们的表演……”
粽子这道美食,材料上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制作工艺。下面先和大家分享一下主要食材的特点。
主食材:糯米——属于糯稻的种仁,咱们国家南方称其为糯米,北方称为江米。其功效可补虚健脾、暖胃补血,适用于脾胃虚寒所引起的反胃、食欲减少、气虚引起的汗虚、气短无力等症状。主要产区在长江中下游平原。
配料:红枣、豆沙
红枣——自古以来就被列为五果之一(桃、李、梅、杏、枣),历史悠久。素有天然维生素丸的美誉,补血养颜、润肺止咳的佳品。
在挑选时,好的红枣皮色紫红而有光泽、颗粒大而均匀、果实短壮圆整,皱纹少,痕迹浅。如果红枣蒂端有穿孔或粘有咖啡色或深褐色粉末,说明已被虫蛀。(摘自中国地道食材)
豆沙——红小豆为原料制作的馅料,能够补血养颜,增强免疫力,还可帮助细胞修复和防衰老。
辅助材料:苇叶、马莲草
这个稍微重点介绍一下。
通过笔者了解,苇叶和马莲草都是老妈在四月份时,从水稻地周边亲手采摘的。
回到家后马莲草直接晾晒,而苇叶却是焯水,然后冷藏,待用时再用沸水煮透,这样可以保持苇叶的鲜亮绿色。(在过去的时候,苇叶也是和马莲草一样晒干存放的,只是那样在使用时,苇叶会发黄,颜值减分。)
好了,下面正式上步骤:
1、取三片苇叶,卷成漏斗形,添加少量糯米。(大苇叶可用一片或两片)
2、加入红枣或豆沙(数量可自己决定)
3、再加一把糯米,盖住馅料,按压紧实。
4、这一步最是关键,右手托住粽子,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粽子上沿两侧边缘,微微收紧,同时左手拉住上方苇叶进行盖落。注意,盖落时最好做到严丝合缝,给人饱满硬朗的手感,然后多余的苇叶进行一个折叠,贴在粽子边缘,用拇指按压,这时腾出左手就可以用马莲草进行捆绑了。
5、以此类推,最后包一大锅。
6、粽子入锅,加水没过粽子,然后大火开烧,半小时后加一次水,还是没过粽子。
7、再过半小时,加第二次水没过粽子,这时灶膛内的火可转为中火,一直持续三个小时,基本就可以品尝了。
一锅出温馨提示:粽子的口感,因为馅料几乎都差不多,所以味道主要就在于包裹的技术手法上。这个我是从朋友那里打听到的(感谢老廉同学),只有包裹的严丝合缝,煮出来的粽子才如同水晶果冻,具有韧糯弹牙的嚼劲。
最后,笔者要感谢老妈、三姨,以及所有家人和全天下的所有人。祝大家端午节快乐!万事如意!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