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仪式
少时除了盼过年,还特别期待粽叶清香的端午。只是不知屈原与端午的故事,只背诵过“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晓得这是一个美食丰富的节日。每到那时节,母亲就把艾蒿插到门边,准备粽叶泡好糯米,将细丝彩线搭在椅背上,然后端坐下来,开始包粽子。对母亲来说,这似乎进行一种家庭仪式。尖尖角的粽子,一只只玲珑可爱,还未煮便满室飘香。五月初五的清早,我往往被粽子的清香馋醒的,桌上已摆好白米粽子,另外少不了盐蛋,更富足的还有汪玉霞的芝麻糕、绿豆糕。那咸鸭蛋是放进用彩线编的网兜里,挂在脖子上,若配以五彩香包,那便可在人面前炫耀一整天。记得,小伢们擦过雄*酒,就可驱虫辟邪,保夏日健康。总之,我觉得没有那个节日比端午更丰富多彩,更不用说去河边看划龙船了。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端午的仪式感简化多了,粽叶飘香依然,雄*酒更寓意着夏天的浓烈。民俗文化的各种传承皆可在本期端午专题的文章里读出共情。
说到底,民俗发源和深蕴于日常,节日使生活变得有滋有味,且充满希望。若意识到其中美妙之处,那就是某种仪式感的滋生,成就感的充沛。
(周璐)
铜匠们的“铜心”
交人交心,如果把一座城当作一个人来处,交心就成了一道必解的方程,城之心是热是冷,是金属锻制还是陶土烧成,总要弄个明白,否则两不搭界,就会成为陌路过客。
任何一座城市都是有原点的,原点是城市最早的胚胎,有的是集市,有的是路口,有的是码头,还有的是几户土著。盛京城的原点是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的中心庙。这是一座袖珍小庙,内祀关帝,虽小,却不乏古朴敦厚,像一个精致的盆景安放在城市的心口处。中心庙与中卫城属同期建筑,比努尔哈赤营建的盛京故宫早两百多年。走过中心庙旁一个废弃的大市场,我发现了一座写有铜行胡同的牌坊,因为只有孤零零一座牌坊,我便对这个胡同产生了兴趣,于是查阅相关资料,做了一些调查考证,结果我发现,这个被称为铜行里的铜行胡同才是真正的城之心。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是当年盛京城的营建者有“铜心铁胆”之说;另一方面,从胡同里众多铜器店的品牌和工艺看,这里无疑是盛京工匠精神之滥觞。
近代历史告诉人们,国家强盛离不开制造业,而制造业是靠工匠之手托起来的,即或在今天,如果没有大国工匠去制作,那些高科技设计也只能晒在图纸上。《考工记》有这样几句话:“知得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把百工之事与圣人联系起来,这是古人重视工匠的最高体现。然而,技艺再精湛的工匠也离不开时代的时和势,国势强,工匠自然能够梦想成真,国力衰,铜行里的铜匠连一口大火锅都打不成。工匠命运是时代风云际会的缩影,这一点,从石家三代铜匠的梦成与梦碎中得到了佐证。
一座具有工匠情怀的城市,铜行里铜匠们的“铜心”蕴含着工匠精神的密码,这些都能从一条尘封的胡同深处找到答案。浮雕墙上九十九个人物的共同点是具铜心、通铜性、有铜缘,他们用铜心一环扣一环组成了一个百年链条,最终体现在乘风破浪的辽宁号航母上。当红色的帷幕徐徐拉开时,浮雕墙上呈现的既是一份出自工匠之手的珍贵献礼,又是颗颗共同缔造的不锈铜心。
(老藤)
软铜册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或几个压箱底的人,不会多,却能让你踏实,防止你行事脚踩棉花。
给这样重要的人准备生日礼物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尤其这个人已经进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境界,选择生日礼物便成了大考,谁都知道,礼不合心不如不送。
富发诚传人石洪祥心里最重要的人是父亲。
在石洪祥眼里,九十九岁高龄的父亲是一个难以描述的奇迹,是铜行里那座中心庙一般的存在。很难相信,一个年近期颐的老人还能保持清晰的记忆,说话有板有眼。有人问起养生秘诀,父亲总会这样说:有铜心,人不老。听者大都以为是童心,其实铜匠出身的父亲说的是金属铜。
父亲一年四季五点一刻起床,六点到小区遛金毛——金毛是一条狗,父亲最好的伙伴。七点用过早餐,然后便坐在沙发里举着放大镜看报。父亲每天上午,国家、省、市三份日报要看上两个钟头,连报缝里的广告也不落,直至侧栏最后一个豆腐块看完,然后起身到阳台上侍弄盆栽。父亲的盆栽有虎皮兰、文殊兰、文竹和月季,大大小小十多盆,错落有致地摆放在铁架子上,让阳台变成了一个小花园。父亲最喜爱虎皮兰,说它有老铜的颜色,老铜是铜匠对青铜的俗称。父亲每周会用软布将一片片虎皮兰的叶子擦亮,软布蘸的不是水,而是沈阳产的老雪花啤酒,啤酒不贵,却劲儿大。侍弄过盆栽,父亲有时会端坐写字台前,打开抽屉从中拿出一个旧的*绢封皮日记本仔细翻看,偶尔还写上点什么。父亲不仅是铜雕工艺师,还喜欢写点文字,他都写什么家人不晓得,自己也不说。父亲那个*本子封面上烫有“献给最可爱的人”七个金字,家人猜测这应是老人参加 的慰问品。父亲十分珍爱这个本子,给它起了个奇怪的名字——软铜册。石洪祥问一个日记本为啥叫软铜册,父亲说有典有册,乃成历史,我这是历史,不是豆腐账,叫铜册是一种尊称。石洪祥感觉父亲在软铜册上写字如同酿字,每一个字都要斟酌半天,落笔慎之又慎,好像一个字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一样。父亲说过:我虽非判官,这支英雄牌钢笔却是判官笔。石洪祥觉得父亲这是开玩笑,判官笔是批生死的,父亲的笔不过写写札记而已。放软铜册的抽屉总是锁着,钥匙被父亲用一根*色尼龙绳系在腰带上。父亲的写字台只有一个抽屉上锁,石洪祥小时候就觉着这里面一定藏着神秘的东西,常常站在写字台边抚摸那把小小的铜锁。父亲腰带上那把亮闪闪的*铜小钥匙地位很不一般,甚至超越了家门的防盗锁钥匙和小区的电子门禁,因为父亲出门从不带这些,细心的保姆会做好这些琐事。
父亲叫石国卿,沈阳铜行里富发诚正宗传人,从石家算起应该是第二代。
一
软铜册上最后两人是陶金和王一岚,父亲在讲述时脸色一会儿暗一会儿亮,一会儿红一会儿白。石洪祥曾经认为,步入耄耋之年的人性情多会改变,许多事会看淡看轻,时光的漂白功效让曾经的恩恩怨怨变成了一张毛边纸。但是,在听父亲讲述软铜册这些日子里,他发现高寿的父亲却似乎在逆生长,父亲记忆里预埋着无数条电阻丝,一旦开启电源,血管中的血就会加热加速。
石洪祥清楚,陶金夫妇让父亲看到了铜器厂并没有死,那座曾激荡着父亲韶华的工厂正以另一种方式活着,而且活得生机蓬勃,成了西瓦窑富发诚的姊妹厂。
相对于软铜册上的其他人,石洪祥对陶金和王一岚还算熟悉,不用父亲讲述他也能画出两人肖像。父亲之所以把这两人记入软铜册,除了他俩是下海成功者外,还有一个因素是陶金的私人公司安置了十个铜器厂下岗工人,而这些工人大都是铜行里的后代。
石洪祥对陶金的印象并不好,觉得他浑身带着包浆一样,为人滑腻,做事用巧。用巧是铜匠大忌,但陶金似乎乐此不疲。石洪祥听说过这样一件事:陶金和王一岚谈恋爱期间,王一岚带他去金州舅舅家串亲戚。王一岚家里许多大事都由舅舅做主,包括外甥女的婚事。王一岚本不想去,爸爸妈妈劝她还是让舅舅去把把关,舅舅是村书记,在村里说一不二,这事要不让舅舅“*审”一番,结婚时舅舅会撂脸子。王一岚和陶金实话实说,陶金说去一趟怕啥,舅舅家在海边,去一趟至少可以吃海鲜解馋,好事呀!王一岚说,舅舅会问你些问题,像*审一样,我姐姐头一个对象就是舅舅不同意,最后*了。陶金说我家世代铜匠,属于产业工人,历史清白,没事,你姐姐那个对象是哪里出了问题?王一岚说舅舅的结论就一个字:懒。姐姐带他去了舅舅家,小伙子很腼腆,像个客人似的眼里没活,舅舅在地里浇菜,他就站在那里参观,其实舅舅浇菜是在考验他,此时他若接过扁担去挑水,这婚事就成了。王一岚和陶金来到金州海边的舅舅家,舅舅果然严肃,披着一件*褂子,嘴里噙着烟卷,两只眼睛直放冷光。午饭舅母煮了海螺和虾,陶金聪明,很麻利地将海螺肉用筷子挑出来夹给舅舅、舅妈。舅舅问:你常吃海螺?陶金说这是头一次吃。舅舅说你挑海螺肉挺地道嘛。陶金说我是铜匠,把挑海螺肉当成做铜匠活,就没啥难的了。舅舅点点头,目光依然没有增温。午饭后舅舅没休息,站在窗前一边抽烟一边看着院子里的茄子地。看了一会儿,舅舅说去村委会有事,让陶金好好歇歇。陶金一瞅就明白了,舅舅走后他挑起水桶就去担水浇菜。舅舅家就在海边不远,近处有海沟与海相连,他来到沟旁,见水十分清澈,水中有成群的*蟹子和小鱼,就担了水回来浇菜。舅母和王一岚在屋内说话,没有注意陶金在担水浇菜,等舅舅从村里踱着方步回来时,满头大汗的陶金刚好浇完最后一担水。舅舅回到院子,先是微笑,紧接着脸就变了,问他在哪里挑的水,陶金说了海边那条沟,舅舅一拍大腿:毁了,全毁了,你个二百五!原来,陶金担海水浇了菜,不仅卤死了所有的菜,整个菜地也废了。这件事在厂子里传来传去,都说陶金这小子成心使坏,给那个被搅*对象的小伙子报了仇。
相比陶金,石洪祥对王一岚的印象很好,王一岚不仅会做掐丝珐琅器皿,还特别喜欢钻研技术,后来担任了铜器厂技术科副科长,成了厂里后备干部。父亲说过,如果铜器厂按原有轨道发展,王一岚很可能当上副厂长,因为按照局里制定的干部培养规划,铜器厂要配备一名女厂长,王一岚是重点培养对象,很可惜,大形势一变,许多人的时运便不在了。
父亲要讲述的是陶金夫妇下海后的事。
二
父亲说,陶金两口子下海是被逼出来的。
陶金对铜器厂有感情,铜行里第二代甚至第三代都在这里工作,突然间厂子就不行了,这是谁也没料到的事。陶金与七七级那6个大学生不同,大学生学历高,转岗容易,说白了,陶金、王一岚、阮大鹏他们就是铜匠,或者叫熟练工人,不干铜匠活他们能转到哪里去?后来,和陶金一块儿进场的阮大鹏“买断工龄”举家去了江苏,在一家乡镇企业找了份工作。阮大鹏领完八千零四元安置金后来向我告辞,我虽然退了,但职工有事还是愿意和我说。阮大鹏说铜器厂恐怕没救了,大船搁浅,小船逃生,我划舢板先走了,老厂长您别怪我。
我说怪你什么呢?你一手好铜匠活,总该找个能用上的地方。阮大鹏走了,虽然他装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其实他心里挺难过,我发现他眼圈是黑的,那是睡眠不足的表现。陶金没走,陶金说故土难离,离开沈阳他睡觉吃饭都不踏实。陶金来找我,说想到我的公司来。我说当年你爷爷能在铜行里开铜器店,你为啥就不能办厂自己当老板?我一说陶金愣住了,他从来没想过自己办工厂的事,愣了好一会儿才说,对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陶金也可以当厂长。我说办厂需要筹集资金的话,我可以支持一点。陶金和王一岚商量后两人决定下海,他们卖掉了房子,在郊区承包了一家乡镇企业,专门生产汽车排气管消声器。由此一点点发展起来,成了现在这个规模。
石洪祥说:能创业成功,不光凭技术、凭管理经营能力,很大程度上还要靠福报,陶金和王一岚的成功,听说是靠一个农民企业家帮的忙。
成功靠福报不是没有道理,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陶金夫妇能办成厂,与王一岚乐于助人有关。父亲说,王一岚无意中帮人办事,换来了后面的好运气。
石洪祥知道一点陶金办厂的情况,但详情不甚了解,便合上速写本专心听父亲讲述。
铜器厂尽管没有了生产任务,但设备还能运转,有一天,王一岚在厂门口看到一个拎着黑皮包的中年人在徘徊,观察一个个进厂的人,想上前搭话又有些胆怯。王一岚热心肠,见状从自行车上下来问他找谁。中年人说他想找个技术员帮忙做件铜匠活,他可以出费用。王一岚很好奇,就问他做什么活。男子从包里拿出一张图纸,原来是一根汽车用的排气消声器。男子说他姓宋,是辽河机械厂厂长,他们是一家乡镇企业,规模不大,技术设备都有限,最近通过关系联系到一家外省汽车制造厂,准备承接车用排气消声器生产,昨天汽车制造厂打来电话,要他尽快带样品到汽车厂参加评审,他的企业技术人员辞职了,厂里一时找不到人,无法加工样品,就来找铜器厂帮忙。王一岚研究了一番图纸,铜制车用排气消声器应该是给高端车配套的,铜器厂没加工过,不过可以试试,就把宋厂长领进厂区去找厂领导。厂领导说现在厂子半死不活,你想做就做,能给厂里揽点儿活是好事。车用排气消声器技术难度不大,以铜器厂的加工能力很快就做出了样品,王一岚将样品交给宋厂长,没有收取加工费用,说一旦你们厂承接了这个配件,铜器厂可以代为加工。宋厂长感动得差点落泪,连连给她鞠躬,说厂子赚到钱后一定来重谢。宋厂长走后便没了音信,王一岚也没放在心上,心想,也许是样品到汽车厂没有中标吧。
铜器厂先是减员增效,接着下岗分流,不久就宣布停产,两年里,这家有着30多年厂龄的国营厂在职工无奈的目光里悄无声息地倒了。就在这时,王一岚接到一个电话,是宋厂长打来的,宋厂长说他们厂*了,镇*府准备零字出售,问她是否感兴趣。零字出售就是买方不需要出钱,只要把债权债务和人员都接过来就行。王一岚和陶金商议此事是否可行。陶金说老厂长正劝我自己办厂,这事可以去考察一下。他俩去郊区见了宋厂长,然后考察了工厂,觉得只要进一台电炉就可以加工铜器件。陶金和宋厂长谈了一个下午,最后达成协议:厂子由宋厂长负责买,然后他从宋厂长手里租赁过来,租期十年。就这样,陶金和王一岚有了自己的工厂。
石洪祥道,陶金是够运气的,他办厂比您在西瓦窑办厂还要顺利,您租地建厂房,他什么都是现成的。
父亲说,这就是你说的福报,是王一岚做好事的结果,你想想,那个厂长把厂子买下来,自己顶着一头债,再把厂子让给他俩来办,这是最大的信任,因为风险在人家头上吊着呢。好在陶金夫妇争气,把厂子办起来了,不但办起来,还扩大生产规模和产品种类,成了明星企业。咱家公司将近四十年了,一直搞铜雕,没有超出艺术品范畴。可是陶金了不起,他原本生产排气管、消声器,后来开始生产铜制阀门,电视上常有一句他们厂的广告语:陶金阀门,滴水不漏!你看看,自己名字都上了广告。不过出名的是陶金,真正立功的是王一岚。王一岚到大连出差,在火车上看到一张报纸,上面有一家阀门厂转让的小广告。厂子在旅顺,王一岚办完事后便从市内去了旅顺,到这个阀门厂看了看,产生了收购这家企业的念头,回去和陶金一商量事儿就定了。陶金有个长处,就是从来不拦着王一岚想要做的事,陶金和我说过,当年考试人家王一岚第一,就是高我一筹,听她的没错。陶金夫妇真正把厂子做大主要靠阀门,汽车排气管和消声器利润太低,总厂一再压价,他们生产阀门后,厂子来了个华丽转身,陶金成了业内牛气冲天的阀门大王。
三
陶金虽然成了大款,可还保持铜匠本色,有空还到车间上手干铜活,阮大鹏告诉我陶金虽然有钱,但脾气没长,除了看上去油滑一点,没其他毛病。阮大鹏到南方闯荡了一遭,没闯荡出个模样,右手却丢了三个手指头,是一次操作车床出了故障所致。手指残缺就成了残疾人,无法从事机械加工,阮大鹏只能带着家人返回沈阳,在五爱市场摆摊卖劳保服。一次,陶金到五爱市场采购工作服,意外遇见了阮大鹏,惊讶地问:大鹏你怎么倒上服装了,你可是八级工匠啊!阮大鹏苦笑着伸出右手,把一只残掌亮给陶金看,陶金一看就明白了,说你把摊位交给弟妹打理,跟我到厂子里干吧。阮大鹏说我连錾子都不能拿,还咋干?陶金说你嘴巴舌头不是还能动吗,再说你也不是下车间的年龄了。阮大鹏就跟着陶金去了辽河机械厂,被任命为技术副厂长。我觉得陶金这事办得敞亮!阮大鹏到西瓦窑来看我,说陶金做到了陈胜没能做到的事,苟富贵勿相忘,副厂长这个职位明显就是照顾,都说人一阔脸就变,可陶金和王一岚不这样,他俩没开豪车也没住别墅,唯一的爱好是闲暇时自己动手干铜活,做些不大不小的纪念铜盘,有的自己摆在古董架上,有的送给好友,时间一长,他俩做的铜盘有了名气,很多客商都以拥有陶金、王一岚制作的铜盘为荣。阮大鹏说陶金做的盘子叫三铜盘,直径八寸,带支座,盘中央是上了色的太上老君半身像,然后是三圈图案,第一圈是錾子排列成的放射状图案,第二圈是九个篆书字“立铜心、聚铜气、结铜缘”,第三圈是祥云纹。三铜盘用铜座支起来,显得既庄重大气又有文化感,许多客商都想要。但陶金和王一岚不批量生产,只是自己打制,数量极少,客商都抱怨一盘难求呢。
父亲接着说:陶金夫妇身上有铜匠本色,腰缠万贯还记着铜心、铜气和铜缘,这很不容易,三铜是富发诚的店规,虽然成为铜行里的共识,但其他店铺没有必要这般重视,陶家的店叫富顺昌,是最后迁入铜行里的,当时陶家掌柜来富发诚取经,富掌柜说了具铜心、辨铜气、结铜缘九个字,看来富顺昌陶掌柜真的用心记了,并以此用来教导子弟,要不陶金不会把它刻在铜盘上,陶金这九个字虽有改变,但不失原意,让铜匠之外的人也容易接受,尤其这个聚字,有聚财之意,客商自然愿意收藏了。
阮大鹏还说了一件事,陶金让他回沈阳私下找找铜器厂下岗的职工,特别是铜行里出来的子弟,生活没有着落的可以到他厂子做点事。阮大鹏找了一圈,找到九个生活比较困难的工友,有三人在建筑工地当力工,两人卖菜,两人骑三轮拉客,一人在马路旁修自行车,还有一人在歌舞厅当保安。阮大鹏分别征求了每个人的意见,大家都愿意跟着陶金夫妇干。陶金为了这九个工友工作生活便利,特意买了一辆面包车,让他们上下班通勤。九个工友都是熟练工,对于倒闭的铜器厂是包袱,对于急需用人的辽河机械厂可是宝贝。陶金在欢迎工友的饭桌上表达了这层意思,九个工友被感动得直流眼泪。九个工友给厂里带来的效益很明显,他们都成了相关工序的把关人,他们到陶金厂里工作是真正的双赢。
石洪祥道:当年我们公司也用了不少铜器厂的下岗职工,陶金这是学您的做法。
父亲摇摇头:我不如陶金做得好,我当时是收留了一批铜器厂下岗职工,可那不是我主动的,是工人来找我我才收留。人家陶金是主动让阮大鹏去找,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夫妇心里牵挂那些工友兄弟!这一点就比我强,我毕竟是老厂长,而陶金连中层干部都不是,王一岚也就是个副科长,能这样做说明他俩境界比我高,他俩对结铜缘的理解不单单是铜匠与铜的缘分,还包括铜匠之间的缘分啊!
陶金和王一岚夫妇来找过我,正赶上你去欧洲进修。他俩找我是想雕铸一尊太上老君像,让我给指点定稿。陶金说他在厂里准备建一个陈列室,就像你大楼一层展室那样,让那些应该留下来、传下去的东西有地方摆放。我理解他其实想建一个荣誉室,就像铜器厂当年的荣誉室一样,满柜子满墙奖状、奖杯,还有合影、证书、获奖产品等,王一岚是荣誉室的常客,她说参观一遍荣誉室就等于接受了一次厂史教育,会把人拉进时光隧道,让人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我在建厂荣誉室的时候特意安排将铜行里也做了介绍,注明铜器厂脱胎于铜行里十二家铜器店,是公私合营后诞生的国营新厂,我作为厂长,照片也挂在墙上。我就问陶金:你建陈列室为啥要雕铸太上老君呢?王一岚抢过话说:老厂长呀,我们不是给太上老君雕铸,我们雕铸的是老子,一个写《道德经》的古代先圣,与*神迷信无关。我一听就笑了,就说:一岚你把我当成大老粗了,难道我不知太上老君在人间的化身是谁?只要是铜匠没人不知道祖师爷是谁。王一岚脸红了,有些腼腆地说道:其实我们就想把祖师爷摆在应该摆放的位置,并留给未来,让后来的铜匠有个上香的地方。我对他俩说:我不反对你们这么做,当年铜行里十二家铜器店家家供奉太上老君,再说了,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祖师爷,供奉祖师爷不是迷信,是一种行业敬畏。我在表扬了他俩之后说:你俩都是铜匠,凭自己本事雕铸一尊铜像不成问题,为啥来找我定稿?夫妇俩显然在家里沟通过这个问题,王一岚说:同样的铜像要看谁来雕,我俩道行不深,切不到祖师爷的脉象,只有您老人家才能把祖师爷给雕活了。陶金补充道:沈阳解放那座纪念碑上的铜雕,还有秋子墓上的铜像,都是您老的杰作,我们觉得只有您老上手,才能对得住祖师爷。
石洪祥忍不住笑了:这两人真会说,让一个年事已高的老爷子帮忙雕铜像,也真能想得出。石洪祥知道,雕铸铜像是个苦活累活,打泥稿、制膏模、化铜水、浇铸,成型后打磨、上色,这些工序走下来,一个壮年铜匠也够喝一壶的,父亲当时八十岁了,哪里能干得动。
四
他俩没让我出大力,父亲说,陶金和一岚主动给我打下手,力气活他俩干,我主要是设计造型、制作泥稿头部。他们夫妇俩感动了我,你知道他俩做了我想做却不能做的事,他俩对祖师爷能有这份孝心,我觉得比金子还贵重,依他们的财力可以找国内有名的铜雕专家来做这件事,可他俩却来找我,为啥?因为我是铜行里唯一还在世的老铜匠,他俩看重的是这一点,铜行里祖师爷雕像不能出自他人之手,一定要有铜行里的血脉,我估摸他俩是这么想的。等到雕像完工摆进陈列室,对于前去参观的人,陶金和王一岚在讲解时一定会讲到作者,讲到铜行里,进而讲到十二家铜器店。
我设计了一个老子手持拂尘的图像,束发,瘦颊,宽袖大袍,一副智者形象。我亲手打了头部泥稿,自己还算满意,我觉得铜匠的祖师爷与木匠的鲁班爷爷不同,鲁班是个劳作者的形象,一身短打扮不说,无论眉眼还是服饰,都敦厚干练;而太上老君则不同,他不用亲自加炭燃火炼丹,这些事自有童子来做,他要做的是扇风计时,掌握火候,是真正的脑力劳动。为了捕捉灵感,我在画草图之前戴上老花镜重读《道德经》,读过几遍后心里忽然开了一道缝儿,像有无数只蜻蜓飞进来,我觉得要改变以往祖师爷方脸长须、一副将*肚形象,那个形象明显脱胎于玉皇大帝,师与官最大的区别是超脱,所以我要设计一个飘逸、超俗的祖师爷,一个思考的智慧老人,其实,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本身就该是这样一个形象,这并不是我的发明创造。陶金夫妇对我的设计非常满意,说这样设计充满艺术性,雕像本身就成了难得的艺术品。想法契合,我们马上动手制作,制作过程特顺利,脱胎后的太上老君铜像尚未细加工就具神韵、有仙气,给人一种能带你去飞翔的感觉。
看着雕像我松了口气,对他俩说:“打磨、抛光、上色这些营生你俩做吧,我在一边看着就行。”
说来也是奇怪,我做的泥稿、砂模头部很光滑,铸出来的雕像不应该有毛刺,但雕像脱胎后居然头顶有个小尖刺,这一点我们三人谁也没发现。陶金在用电磨打磨时,左手去扶雕像的头顶,结果掌心被刺破了,流了很多血。令我吃惊的是,陶金左手掌心刺破流血的时候,他没有抽回手,只见一道血迹沿着雕像的耳根流淌下来,像一条红色的蚯蚓缓缓爬向大地。王一岚道:“手出血了,快拿开包扎一下。”陶金没有将手拿开,带着微笑朝着我说:“我听说过铸钟娘娘的故事,要想让铜器有灵性需要注入鲜血,此时流血,说明我的血与祖师爷融为一体,我们有了共同的血脉。”说来奇怪,陶金说完这番话后,那条红蚯蚓渐渐不爬了,掌心流血止住了。陶金说,祖师爷这是在考验我,要不怎么就会刺破了掌心。王一岚看了看那个小毛刺,用手一拨弄就掉了,这样一个小刺能刺破陶金的手说来难以置信。我没有评论,一直在看着那道缓缓流下的红蚯蚓,我忽然觉得那是祖师爷颈部的动脉,有了这动脉,铜雕蓦然间就活了。
陶金夫妇打磨上光非常仔细,每一个细节都做了打理,这尊与人等高的太上老君像称得上极品,如果站在雕像前面,无论你站在哪个角度,都会觉得祖师爷在注视你。陶金说找老厂长找对了,以后他的厂里也有了老厂长的影子。
我问他接纳了那么多铜器厂的工友,是不是觉得有压力。你猜陶金怎么说,说他爷爷告诉他,富顺昌从开店那天起,没辞退过一个伙计,除非伙计自己另有高就,富顺昌在十二家铜器店里最小,但伪满闭店时,收留的伙计最多,爷爷说有粥大家喝,不能眼见着伙计们饿肚皮。这么一说我明白了,陶金这么做并不是图啥名声,是家教家传所致。
石洪祥问:“富顺昌有这么好的家传,您在软铜册中为啥没有记上一笔呢?”
我当时确实没有记,能进软铜册是因为有称道之事,父亲说,我记街坊的时候,陶、阮两家真的没啥可记,我感觉这两家掌柜像西瓦窑菜地里的婆婆丁,一茬茬绿了*,*了绿,太平常了。好在后来有了陶金和王一岚,总算补上了这一页,也等于给我的软铜册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摘选自长篇小说《铜行里》)
(老藤本名滕贞甫,山东即墨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辽宁省作协主席。出版长篇小说《战国红》《刀兵过》《腊头驿》《鼓掌》《樱花之旅》《苍穹之眼》等;小说集《黑画眉》《熬鹰》《没有乌鸦的城市》《会殇》《大水》《无雨辽西》等;文化随笔集《儒学笔记》《探古求今说儒学》《孔子另说》等。曾获东北文学奖、辽宁文学奖、《小说选刊》奖、《北京文学》奖等。长篇小说《战国红》荣获第十五届全国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