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追忆的故园技法分析
TUhjnbcbe - 2023/4/8 20:49:00

关于《追忆的故园》在构图、意境、情感表达等因素的构思,在上一次讨论中已经大致分析过了,这一次则主要针对表现技法方面对该作进行探讨,主要以《追忆的故园》中的白鹭为例,试图从“理”与“法”这两个层面来分析此二者在白鹭的表现技法上的统一。

首先是“理”的层面:根据《中国动物志》的记载,鹭科白鹭属中有大白鹭、中白鹭、白鹭及岩鹭四种,经过四种之间鉴别特征的比对,大白鹭头部无冠羽,胸部亦无蓑羽,眼先平时为蓝绿色,冬季为*色,嘴*色,特征与作品所画白鹭不符;白鹭及岩鹭虽在眼先、嘴、跗蹠、趾等特征都与画面刻画相符,但其头部有冠羽。唯独以中白鹭的鉴别特征来看,头后有不明显冠羽,前颈下部有蓑羽,背部具离散状蓑羽后延至尾端以远,嘴、跗蹠、趾均为黑色,眼先绿*、虹膜*色等特征的描述与作品中白鹭的细节特征刻画严丝合缝。《图画见闻志》叙制作楷模一卷中说:画翎毛者,必须知识诸禽形体名件。并在其后详尽地列出了二十余个禽鸟各部位结构的名称(自觜、喙、口、脸、眼缘、丛毛、脑毛、披蓑毛,翅有梢翅、有蛤翅,翅邦上有大节、小节、大小窝翎,次及六梢,又有料风、掠草、散尾、压磹尾,肚毛、腿袴、尾锥,脚有探爪(三节)、食爪(二节)、撩爪(四节)、托爪(一节)),最后强调以上具有名体处所,必须融会,缺一不可。由此可见,在宋代物理与画理并重的画学品评标准下,其对画家于物的理性观察与名实对应已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追忆的故园》苏百钧

然而,这种对“理”的追求由于文人画的兴起在明清之际已逐渐偏废,取而代之的是对程式化笔墨的追求,可谓得意而忘象。反而是在近代科学及博物学随着西方文明植入中国的过程中,“理”的标准才重新对中国画产生影响。在这一点上,从岭南画派先辈们的画稿和动植物写生稿上就能体现出来,故《追忆的故园》中所绘中白鹭的特征之详实对于深受岭南画派影响的苏老师而言自然不在话下,而早年对化工知识的学习经历,更使其将“理”的追求投射到了颜料的研究与使用上。《追忆的故园》中大量使用的颜料是石*与蛤粉两种,石*与雄*、雌*、土*实际都产自*金石,主要成分是三硫化砷,而以上四种皆忌与铅粉同用。故表现白鹭的白色就不能使用铅粉而需选择蛤粉为佳。蛤粉由贝壳制成,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由于其细腻的质地及属性,调胶使用的方法比一般矿物颜料较为复杂。例如上述所举这些颜料化学属性及相互反应现象,都与作品的画面效果息息相关,掌握这些规律及运用经验可以为创作提供更多的丰富性与可能性。无论是颜料的属性还是白鹭的物种特征,都是“理”的层面在作品中的物化表现。

其二是“法”的层面:

《追忆的故园》画面中描绘了姿态各异的十五只白鹭,为了更透彻地分析白鹭的绘制技法,我们需要对其技法的传统源流进行探究,白鹭是鹳形目动物,彩陶画《鹳鱼石斧图》大概是可考鹳形目动物最早的图像,而在往后的历朝历代中,白鹭更是经常出现在绘画作品中,其表现技法有工有写,例如《池塘秋晚图》、《柳溪白鹭图》、《芙蓉白鹭图》等。由于《追忆的故园》中的白鹭是以工笔的技法表现,所以我们重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追忆的故园技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