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服石之风盛行,服石即为服散,一般也就是指服用五石散等石药。五石散作为古代各类石药的代表,最为声名显赫。鲁迅先生就在自己的作品《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就有提到过何晏开服用五石散的头。
其实,最早服用五石散的时间应该更早。晋代皇甫谧《解散说》中云:“然寒食药者,世莫知焉,或言华佗,或言仲景,考之于实,佗之精微,方类单省。而仲景有候氏黑散、紫石英方,皆数方相出入,节度略同。然则寒食、紫石二方出自仲景,非佗也。”可知在张仲景之时,已有五石散的配方。
我们可以再往前推一推。《史记》记载:齐王侍医遂病,自练五石服之。臣意往过之,遂谓意曰:“不肖有病,幸诊遂也。”臣意即诊之,告曰:“公病中热。论曰‘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之为药精悍,公服之不得数溲,亟勿服。色将发臃。”遂曰:“扁鹊曰‘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夫药石者有阴阳水火之齐,故中热,即为阴石柔齐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齐治之。”臣意曰:“公所论远矣。扁鹊虽言若是,然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论曰‘阳疾处内,阴形应外者,不加悍药及鑱石’.。”
文中说的“意”,是指淳于意,淳于意是西汉吕后、文帝时人。由此可见,西汉人已在食用五石散,比何晏早了数百年。如果按照文中的“论曰‘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那么这说明在淳于意之前,就已经有医书论及五石散。而讨论五石散的人很可能就是下文提到的扁鹊。根据这一记载,我们可以判定,五石散很可能在先秦就已经出现,至少西汉前期,五石散已被医家常用。
服石的传统其实还要更早。《周礼》有云:“凡疗疡以五毒(石脑、丹沙、雄*、矾石、慈石)攻之。”可知在周代之时,人们已经用石药来治病。声名显赫的五石散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五石散的出现并不是以毒药的形式,反而它是一方治病的方子,它的药效在下文中会有讨论。张仲景给出的五石配方是最早的,在他的《金匾要略》里,分“草方”和“石方”两种。两方是:(1)《侯氏黑散方》(即“草方”),“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者”。
包括十四味:菊花、白术、细辛、获荃、牡砺、桔梗、防风、人参、礜石、*菩、当归、干姜、芍劳、桂枝(见《金匾要略》卷上《中国历节脉证并治第五》)。(2)《紫石寒食散方》(即“石方”),“治伤寒令愈不复”。方包括十三味: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括萎根、防风、桔梗、文蛤、*臼、太乙馀粮、干姜、附子、桂枝(见《金匾要略》卷下《杂疗方》)。
关于五石,学术界一般认为由石钟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及赤石脂组成。这种说法,最早始于鲁迅先生,他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酒之关系》一文中说“五石散的基本,大概是
五样药:石钟乳、石硫*、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怕还配点别样的药。”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魏晋时期所盛行的五石散实际上系由东汉张仲景的候氏黑散和紫石英方合并加减而成。根据侯氏黑散放我们可知道五石散中应该含有礜石,它是一种含砷的有毒矿物,即今天的砷*铁矿。
80年代,化学史家王奎克先生指出:寒食散中有含砷矿物礜石;无机砷化合物含有剧毒,超量服用会引轻重不等的砷中毒;服五石散与服含砷矿物礜石相比,情况十分相似。王奎克先生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这是首次对寒食散的毒性有了比较明确的分析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