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端午节又称五月节、端阳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说到端午节,不少人只知道吃粽子、纪念屈原,其实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没关系。
一、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没关系?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不少人会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据历史记载,屈原跳江前就有了端午节,纪念屈原并不是端午节真正的起源,是因为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深入人心,人们才“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端午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从商朝开始人们就对天象崇拜,“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古人认为是大吉大利之象,因此端午这天被古人捧上神坛,化身为高贵的“端午节”。因此端午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的,是用于祭拜龙祖的节日,吃粽子、赛龙舟,最早都是对龙图腾的祭祀活动。
另外,在农历的5月份天气越来越热,各种蚊虫开始活跃起来、瘴气频发,这就很容易造成瘟疫。因此,在端午节还有喝雄*酒、沐兰汤、挂艾草等习俗,古人用这些习俗来保护自己,健康、卫生是人类的共同追求,这也让端午节的习俗沿用至今。
二、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一年一度又端阳,汨(mì)水悠悠屈子殇。”
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习俗要从“屈原抱石投江”说起。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是一名爱国诗人、*治家。公元前年农历5月初五,秦国大将白起率兵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yǐng),楚怀王客死他乡,屈原得知消息后悲愤交加,写下绝笔之作《怀沙》,然后带着对国家的怀念和悲痛自投汨罗江,以身殉国。
当地的渔民纷纷打捞屈原的尸体,但打捞几天都没找到,为了不让水里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百姓们把糯米、肉类等各种食材用叶子包起来,抛入江中。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演变,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端午“投食喂鱼”的这一习俗渐渐转变为把糯米等食材包成粽子食用,以此来纪念屈原,这就是“端午节食粽”的由来。
三、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赛龙舟、吃鸡蛋、挂艾草、沐兰汤、撒雄*酒、戴香囊、佩五色绳、画额等等很多风俗习惯。
1、赛龙舟
据记载,在战国时期就有了龙舟,人们在独木舟上雕刻出龙的造型,然后在水上滑行。古时的人们端午节划龙舟是为了祭祀龙王,祈祷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挂艾草
艾草的香气有驱蚊的作用,农历5月开始虫子、蚊子都活跃起来了,人们就采摘新鲜的艾草挂在门框和窗户上,利用艾草的香气驱虫。
3、沐兰汤
沐兰汤是一种草药汤水,古时人们将采摘回来的艾草、白玉兰、大风根、桃叶等等熬煮成药汤,用沐兰汤洗浴,目的是祛病、去湿气,现在我国很多地方还延续着这个习俗。
4、佩戴五色线
用青、红、白、黑、*这5种颜色的线绳拧成一股“五色绳”,佩戴在手腕和脚腕上。自古以来,这5种颜色代表吉祥、祥瑞之意,古时人们认为佩戴五色绳有辟邪、引福的作用。
5、画额
用雄*、朱砂、白酒调配而成,在小孩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还要在耳后、鼻下、手腕、脚腕上点几下,也是为了驱邪避虫,保护孩子健康成长。
端午节作为中国流传千年的节日,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很多习俗都是几千年来古人的经验总结,作为后代,我们有责任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并且让先人留下的宝贵民族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
我是高兴的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