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喻先萍
端午节作为夏日最盛大的节日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丰富的节日习俗,无论从生理的角度还是心理的角度,都与儿童养育息息相关,从某种角度上说,端午节也可以算作是儿童节。
保护儿童生理健康
汉崔寔《四民月令》有云:“五月。芒种节后,阳气始亏,阴慝将萌。煖气始盛,虫、蠹并兴。”端午时在仲夏五月,与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临近。从阴阳的角度言,此时节,阴起始至,阳气极至,“阴阳争,死生分”,按照顺天应时、循时而动的法则,人的行为要适当调整,以与天时相吻合。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言,此时节,天气炎热,暑毒盛行,蚊虫出没,瘟疫多发,身处其中的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生活,就要想方设法应对大自然带来的难题,渡过难关。端午节及其习俗正是人们面对阴阳变化和五月恶劣的生存条件进行调和与应对的结果。
旧时,南京有端午饮雄*酒以驱虫除秽的习俗,并要用酒中沉淀的雄*在孩子额上画“王”字、抹耳朵、手臂以避“五毒”。雄*酒本身含药物成分,并且味道很大,喝完之后身上散发出的酒气能够驱挡蚊虫。另外,香囊里装满了药材,非常有效地驱赶蚊蝇。菖蒲、艾叶煮水给幼儿洗头洗澡等等希望起到驱虫去病的作用,也是借此祈望婴幼儿健康成长的象征表达。
在南京,端午节服饰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防护功能。比如,给孩子做“五毒”衣服,衣服是红底儿的,上面绣有蝎子、蛇、蜈蚣、蜘蛛、蟾蜍五种毒虫来辟邪。再如,系五色缕(五种颜色的彩绳)辟邪,五色缕又称“长命缕”,作为一种养育习俗,端午节为幼儿佩戴五色缕,表达了人们对孩子平安长大、长命百岁的祈盼。防瘟神、辟邪是端午服饰文化的核心,表达了对幼儿能够健康茁壮成长的美好心愿。
品尝丰富的节日美食
除了佩戴丰富的端午节日饰品,在端午节期间,儿童还可以品尝丰富的节日美食,早上会吃粽子(有实心粽,也有包馅粽,馅料主要有咸肉、火腿、红枣、蜜枣等),粽子通常是自家包的,儿童亲身参与的过程也可以体会到丰富的节日趣味;粽子属于“方便食品”,容易携带。
史料记载,至少在屈原诞生前-年,南方很多地方就已出现类似粽子的“方便食品”;中午有“十二红”,包括苋菜、咸鱼烧肉、蒜瓣烧*鳝、虾仁豆腐汤、火腿、咸鸭蛋、炸虾、红萝卜丝、桃子、杏子、枇杷、红皮萝卜等,可以为儿童完成能量补给,补充营养。
还有“躲午”之俗,即要在节前把小儿送到外婆家去,待节后再接回来,以躲过“毒日”。这其实是对远古用隔离的方式躲避瘟疫的民俗记忆,尽管这种防疫措施显得十分简单朴素,且具有极其强烈的信仰属性,但以“躲午”为核心的育儿习俗,却表达了普通百姓寄希望于心理慰藉的家族发展观。作为端午节俗,它增加了沟通亲情的积极意义,表达了祈望幼儿健康成长的心愿。
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
端午期间,植被生长繁茂,端午的娱乐习俗还包括“斗草”,又分文斗和武斗,在相声艺术中也有所体现,“鸡冠花对狗尾草“属于文斗。孩子之间用叶子的茎勾来勾去,看谁能坚持到最后,属于武斗,充满的节日的趣味性。
除了形式多样的端午竞技游戏,端午节的故事传说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如端午挂艾草的故事:“马娘娘下来农村踏青,她的脚特别大,踏青走路的时候掉了一只鞋,恰巧被路过的村民看见了她的大脚,渐渐就传开了。有个好心妇人帮助了她,马娘娘就跟她说让妇人晚上在门口插三根艾草,她晚上过来把所有知道她大脚的村民都杀掉。后来这个事情被其他村民知道,大家都开始纷纷插上艾草了。”
挂菖蒲则是与“蒲剑斩龙王”的故事有关,据说玉帝让龙王下雨,要他下三尺三,龙王下了六尺六,玉帝就派仙人过来斩龙王,仙人托的肉身过来,仙家宝剑未带,就出计请龙王喝酒,把龙王喝醉了睡倒在台上,折了一根菖蒲化作宝剑把龙王斩了。
此外还有一些英雄故事,也丰富了儿童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比如吴越时期流传划龙舟营救伍子胥传说,东汉时流传曹娥救父传说,南朝时流传划龙舟救屈原传说。其中,屈原就是“忠君报国”的典型,曹娥是“孝道”的典型,都是与端午有着一定联系的代表性人物。
本文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