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封宇平
咸鸭蛋
中国传统的美食都有很浓郁的农耕文化印记,比如说端午美食“两蛋一粽”之中的咸鸭蛋,过去就是双抢时节,地主家勤快的主妇供给长工的犒赏,出汗下力的劳动力,需要补充盐分,吃饭的时候,也会品头论足,说说哪家的咸蛋苦雪雪咸,哪家的没有咸味,哪家的咸淡适中。不用加油盐酱醋和辣椒,便于田间地头即食的营养品,算是给看菜下饭的长工一种奖赏。主人舍得下米,咸蛋舍得放盐,就会忠诚地付出加倍的力气。初听说长工还有咸蛋吃,居然问父亲怎么没有阶级斗争?地主不都是周扒皮,*世仁,南霸天吗?
在城市里居住,不太容易感知农时,但有人挎着篮子来卖鸭蛋,就是对主妇们制作咸蛋的预告。过去家家户户都会自作咸蛋,去年的稻壳,新鲜的*泥,适量的盐,粘着稻壳,糊上*泥,杂菜坛子边阴凉处搁着,就可以静静地等待鸭蛋的化学反应。
大方的人家做整篮子的咸蛋,就会被邻居羡慕。根据家里的人口,餐前煮上几个,按人数分好,餐桌上切开的咸蛋,金*冒油的蛋*,纯白可口的蛋白,散发着夏天的诱惑,人口多的家庭,孩子们都很自觉地只吃自己的那一份。因为对半切开,蛋*不一定居中,横切面大也难卜实际兜底的大小,所得的可能就一半多一半少,多的就炫耀,故意留着饭后享用,少的就嘟嘴,争取下次拿到蛋*多一点的那半边。蛋少人多的餐桌,才能深刻美食滋味到心头。
连泡菜都要争着挪到自己面前的时代,如果能多吃一边咸蛋,或是被长辈赏赐蛋*,孩子们都会激动半天。有家教的孩子从来不会挣抢食物,半边咸蛋也能多吃一点饭。对家庭出力最多的大人,心安理得地吃整个的咸蛋,筷子留在蛋壳里的一些蛋白,会被孩子仔细打扫干净。
那个年代的美食才是真正的美食,以至于孩子的美梦,就是野外捡拾野鸭的蛋,而且不用煮,剥开就是天然的咸蛋那有多好?虽然是关于美食的童年科幻,只要和小伙伴们说起,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空空的蛋壳也是咸的呢,还要捏碎了去逗槐树下的蚂蚁。
苦夏的双抢,我也见识过,高中被乡下的同学骗去割禾,晚餐就是池塘里自己摸上来的田螺蚌壳,瓜架子上的丝瓜,家养的鸭子和很咸的鸭蛋。这种劳累的级别只能算是点工,短工,睡在他家二楼地面的凉席上,回味咸鸭蛋,感叹过去长工们的生活,觉得这样苦干之后,确实不能再吃辣椒菜去加速出汗,必须通过咸蛋补充盐分,和现在跑马拉松或是户外徒步,必须补充盐分喝盐水一样,包含科学和保健的智慧。当一种食物,代表着出力的勋章,比在家能够任意吃它,更觉得物有所值,且自己力气的价值,也在其中。
现在家里已经不做咸蛋了,担心口味也不愿意去超市买,单位的端午福利,就包括了8个咸蛋,这是一个小家庭,两三次午餐的加菜基数,没有家常的原味,也没参加双抢的机会了,再好的咸蛋也似乎吃得问心有愧,做事要下米,做人要实在,吃咸蛋要对得起东家。咸蛋面前没有阶级斗争,老少咸宜的端午美食,度过酷夏的首选功能佐餐!只有喜欢咸蛋的孩子,才把日本的一种卡通人偶叫做咸蛋超人。
松花皮蛋
记得家里第一次做松花皮蛋,是父亲认真找人学习制作的方法,主要是灰泥的配方。母亲从邵东大姨的田里,捎回稻草,由我去烧成草灰,拌上*泥,黑糊糊地把鸭蛋包裹起来,然后就刻意忘记糊好灰泥的鸭蛋们,直到很多天以后,父亲尝试着敲破泥壳,看到化学反应之后的分层的蛋体,蛋清的周边,果然凝结了雪花一样的图案,这是美食特有的美学符号。审美运用到食物上,是中国人的智慧和情趣。
鲜明的雪花,让皮蛋变得犹如冰雪天的使者,口感都是冰凉的,仿佛在冰箱里冻过,据说不按那种方法,就无法做出皮蛋上的雪花,没有雪花的皮蛋,也似乎味道完全不同。如果技巧不够,灰泥拌得不均匀,蛋内的化学变化就不一样,打开后的色彩也不同,有的就难看,遇到做皮蛋前就有些变质的,还会有寡蛋一样的臭味。如果配方不对,蛋还容易烧坏,毕竟是化学反应,掌握奥妙才会得心应手。
皮蛋因为其质地的娇嫩柔软,是不能像咸蛋那样拿刀去分切的,手巧的主妇是先小心翼翼剥去蛋壳之后,用纱线去分切,才会分切得切面整齐,不破不碎,切面色彩层次分明,相当美观。可以按照拼盘或是人口的多少分成不同的形态。皮蛋不如咸蛋入味,要提鲜,增加色香味和观赏度,还会加上家里做的剁辣椒。剁辣椒做得好不好,也影响皮蛋的口味,影响食客的风评。一般敢于把黑乎乎,暗*的皮蛋端上桌,必须巧妙地搁上鲜艳,辣劲足的剁辣椒,大家会夸赞主妇的心灵手巧,夸赞今年的夏天有口福。就是普通人家办酒,都会把皮蛋做为凉菜的主打歌,一人一筷子,四分之一的皮蛋,能顺利取食,不夹碎,还需要手感和运用筷子的技巧呢。
很小的孩子最初见到皮蛋,本能地有些恐惧,会觉得味道会很古怪,被大人诱惑,鼓励,甚至监督后,才会勇敢地吃一口,习惯了那种清凉,才会接受这种夏季美食,其实当年不怎么在和小伙伴游戏时,去炫耀谁家有好吃的皮蛋,毕竟皮蛋黏糊糊的,容易弄脏嘴脸,不好看。皮蛋也和臭鸡蛋难以区分,剥泥去壳也需要技术,弄黑手弄脏衣服可不好玩。
夏天需要开胃,粘着剁辣椒吃皮蛋,或是把皮蛋碎煮做瘦肉粥,口里没味道的时候,还可以随意剥一个皮蛋当零食。目击一种菜肴从制作到上桌的过程,才更体会其中滋味。
到夏天遇到皮蛋,和爱人又炒黑芝麻一样,以此感知一年又一年的周而复始。生活需要美食的点缀,季节性强的尤其如此。过去以为是鲜蛋多到吃不完,为了不浪费,才发明咸蛋和皮蛋的做法,那个年代农村家禽养殖的规模都很小,看到老家那鸽子蛋一样的土鸡蛋,还要搜集起来,用于换油盐,或是送给城里的亲戚,这才知道一篮子鸭蛋不是那么好集中收藏的,有些不得不一批批地做。有的据说还是从洞庭湖区贩来的。城里还被允许家里养鸡,喜欢水草的鸭子,在邵水河岸看不到多少只。那时,真想住在遍地野鸭和菱藕的湖区,或是当乡村题材电影里的放牧鸭子的“鸭司令”。
突然间理解了农村物产的艰辛,挨家挨户搜集的鸭蛋步行进城挨家挨户地出售,咸蛋,皮蛋也没有现成的商品,家家户户有自制的手艺和风格,几乎是羞于购买成品的。那个时候的粽子也是各家买粽叶,买菖蒲,自己包糯米。端午的家常,都是从皮蛋的色泽,口感,咸蛋的咸淡说开去的。
孩子们从粽子和皮蛋的故事,根植了屈原的爱国主义,龙舟锻炼江河边民的体魄和斗志,连鼓点都催人奋进。用“蛇不过”荆棘熬水沐浴,腰挂香囊,撒雄*酒,熏艾叶,用强健的身体预备迎战端午的洪水。端午之所以五彩缤纷,正是利用身边的生物武器去除五毒的侵害,这就是天人合一,这就是绿色环保,这就是低碳养身。觉得端午佳节没劲的人们,恰好需要返璞归真,恰好需要寻根溯源。
皮蛋是一种家常美食的魔术结晶,让人忘忧,给人解馋。它不要特别地想起,它是端午盛宴的序幕里的一道凉菜。其貌不扬,其味清凉,清凉得如荷塘雨前的那一缕湿润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