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今年端午小长假之际,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专门盘点南京地区及馆藏的“端午文物”,请您一探文物中端午节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可
明故宫中轴线上寻找“端门”、“午门”
端午节源于先民对天象的崇拜。此时,“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的位置。“端”字的本义为“正”、“午”字的本义为“中”,这就是“端午”二字的本义。
参观过北京故宫的读者可以注意到,从天安门进入后向北走,第一道城门为“端门”,过端门后即为“午门”。两座城门是皇宫中轴线上重要的建筑,其中端门是专用于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的地方,午门则是宫城的正大门,因均位于皇宫建筑的正南中央因而得名。端门、午门之间两侧房舍为六部机关所在地。
作为北京故宫的蓝本,南京明故宫也同样建有端门、午门。其中,午门位于今天的午朝门公园内,现存城台一座、须弥座和券门均保存完好、城门五孔;而端门的地表建筑早已在战乱中毁佚,其遗址应位于御道街上、南航大的西门附近。
明清皇宫中的“端门”、“午门”与“端午节”并无关系,但两者都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正之道”的追求。
南京明故宫午门遗址
傅抱石画屈原,用艺术为抗战救亡鼓呼
相传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江殉国,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后人将很多端午民俗与屈原联系在一起,“纪念屈原”也成为端午节最重要的文化意义之一。屈原,也是现代著名画家傅抱石笔下重要的创作主题,他的多幅作品为屈原作像。
年开始,傅抱石随郭沫若从事抗战宣传工作。年郭沫若创作的五幕历史剧《屈原》在重庆公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深深地触动了傅抱石,他挥毫创作了大幅国画《屈原》,通过艺术的形式,颂扬了屈原的爱国情操,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屈原的诗辞,也是傅抱石画作中常见的主题。南京博物院艺术馆目前就展出了傅抱石的《湘君涉江》、《二湘图》。两幅画作取材于屈原《楚辞·九歌·湘君》、《楚辞·九歌·湘夫人》,描绘了屈原笔下湘君、湘夫人两位女性神祇。
傅抱石《屈原》(南京博物院藏)
傅抱石《二湘图》(南京博物院藏)
傅抱石《湘君涉江》(南京博物院藏)
独一无二的江南城池出土“天下第一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重要的民俗活动,在水系发达的南方尤为盛行。而在南京博物院历史馆,就展出了常州淹城遗址出土的“独木舟”。考古发掘显示,淹城建于春秋晚期,距今有多年历史,是一座由三道城河、三道城墙组成的*事设施,这种形制目前尚为独一无二。
在淹城遗址出土的文物中,一艘“独木船”一度轰动了中国考古学界。这艘船为整段楠木火烤斧凿而成,长11米、宽0.9米、深0.45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完整的独木舟,被誉为“天下第一舟”。
常州淹城遗址出土的独木舟春秋早期(南京博物院藏)
还有这些文物展现了端午时节民俗与风物
端午节有饮雄*酒的习俗。南京博物院馆藏的这件无锡锡山出土的原始青瓷冰酒器,由承盘和冰酒器组成,冰酒器外鼓,上部有13个圆孔。古人使用时,在承盘中放置储存已久的冰块,向冰酒器内置水,再将盛满美酒的酒杯放置在冰酒器的圆孔中。冰降水温,水降酒温,在江南闷热的端午时节制作清凉的冰酒。
无锡锡山出土的原始青瓷冰酒器战国早期(南京博物院藏)
蜈蚣、毒蛇、蝎子、壁虎、蟾蜍被称为“五毒”,端午节有挂艾草等“驱五毒”的习俗。这两只陶蛙出土于南京南唐二陵中的李璟墓,造型栩栩如生。
南京南唐二陵出土的陶蛙南唐(南京博物院藏)
端午节是荔枝上市的时节。南京博物院展出的这件明永乐青花荔枝纹盘是明代早期官窑瓷器的珍品,所用青料为郑和下西洋带回的古波斯“苏麻离青”。
青花荔枝纹盘明永乐(南京博物院藏)
端午节前后莲荷开始绽放。南京六朝博物馆展出的这件南京灵山出土的南朝青瓷莲花尊高达85厘米,堪称“青瓷之王”,是六朝青瓷艺术中的瑰宝。其通体莲花纹,是佛教文化的代表。
南京灵山南朝大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南朝(南京六朝博物馆藏)
端午节为孩子点朱砂痣,有驱邪祈福的寓意。朱砂是中国古代炼丹的主要原料,南京六朝博物馆展出的南京象山王氏家族墓中出土的丹丸,则反映了六朝时贵族服食丹药的风气。
南京象山王氏家族墓出土的朱砂丹丸东晋(南京六朝博物馆藏)
校对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