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俗称为“端午节”。其中端有“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依次这样到五月为午,所以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说端午又可以叫做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
从我国的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时出现在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所以说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
这一天的活动有很多,其中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被演变成: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喝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为的是纪念屈原,而挂艾叶,喝雄*酒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每年都在过,可是人们对端午节的来历却不是很清楚,细说起来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纪念屈原说。这种说法最早出自于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以及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传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又被蛟龙所困,世人都为此事感到悲哀,所以每当到了此日就会投五色丝粽子到水中去,为的就是驱蛟龙。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就荡舟在江河之上,在这之后才逐渐地发展成了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是相关的。
第二种说法,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于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闻一多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古代五月初五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第三种说法,恶日说。据说在先秦时期,普遍的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认为五月初五是恶日,这是普遍的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莒蒲、艾叶以驱*,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