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
张仲景,又名张机,东汉时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县)人。他大约生活在公元-年,这个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治极端腐败,*阀割据,人民生活痛苦。
张仲景出生在地主家庭,从小就对医学感兴趣,读了很多医术,后拜医术精湛的张伯祖为师。后被举荐,官至太守。辞官后,专心从事医学研究。
张仲景认为当时的医术,不去研究医理,只按照祖传下来的方法去治病,这种“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的治疗方法,是很难给人治好病的。他继承前人“辨证论治”的规律,精心研究医理,把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反复去验证,同时吸取民间的药方和治疗方法,不断地加以总结提高,最后写出了《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在长期的实践中,打破唯心主义五行说的束缚,摸索出一套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在诊断病情时,先检查病人的身体,观察病人的气色,听病人的声音,再问病人的症状,检查病人的脉搏,根据这些综合检查来分析诊断病情,从中总结出一个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论治”方法。
张仲景在一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四种治疗方法,汗、吐、下、和。
汗法,就是使病人出汗来排除体中病毒的方法,适用这种方法的药有麻*汤、葛枝汤、桂枝汤等。吐法,就是让病人呕吐,把积聚在胸腹内部的毒物吐出来,使用的药如瓜蒂散。下法,就是使病人通过排泄把肠胃中病毒排出体外,使用的药如大小承气汤。和法,就是用小柴胡汤等药物来和解病人体内的病毒。
他认为治疗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病人实际的情况去运用。
张仲景既重视治疗方法的研究,也重视对疾病的预防,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当”的保健方法;提倡练气功、按摩等锻炼身体的方法。他还常使用灌肠法导便和用人工呼吸方法去抢救昏厥的病人。
在《伤寒杂病论》中,他对病理、诊断、治疗以至用药,都有比较细致的论述。这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医学著作,书中共列出了一百三十三个药方。这部书给中医的内科学打下了基础。今天中医中许多方剂都是从张仲景的方剂变化而来。
《金匮要略》是他论述杂病部分的著作,共有二十五篇,包括四十多种病,收集了二百六十多药方,涉及内、外、妇产各科。
张仲景著作很多,此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要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等。
华佗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是东汉和三国期间的一位杰出医学家。他一方面积极继承秦、汉以来的医学遗产拜名医为师,一方面努力实践,认真吸取群众的经验,大胆革新创造。
华佗不仅懂得内科、妇科、儿科、针灸,还很擅长外科。他发明了中药麻醉,并应用于外科手术。他创造和提倡医疗体操。他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麻醉剂和进行全身麻醉的医学家。
在汉朝以前,就有人发现了某种具有麻醉性能的药物,华佗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经过反复实践,发明了一种称为“麻沸散”的中药麻醉剂。他又观察了人醉酒时的沉睡状态,采用以酒服“麻沸散”的方法,达到全身麻醉的目的。掌握了麻醉术,手术治疗的范围就扩大了。据史书记载,华佗已经能做肿瘤摘除、肠胃缝合一类的手术。
华佗运用全身麻醉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在世界外科手术史上遥遥领先。这是一项了不起的革新创造,因为他首先要冲破儒家思想的层层阻力,“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他以自己的医疗实践,否定了儒家的封建孝道,否定了董仲舒的*神天命等邪说,表现了一种大无畏精神。
华佗继承和发扬了古代“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重预防的思想,提倡劳动和体育锻炼,“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蠹是也”。
他创造了一套名叫“五禽戏”的医疗体操。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使得全身的肌肉和关节都得到舒展。
华佗被曹操处死,刘禹锡在《华佗论》中说:以操之明略见之,然犹轻杀材能如是。
华佗遇害,使得他并没有留下直接的医学著作,但是他的徒弟,继承了他部分经验和知识,留有《吴普本草》、《本草经》等著作,为后世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葛洪
葛洪,字稚川,晋代句容人,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做过小官吏,后因官场不得意,专门研究炼丹和医学。他是我国古代在炼丹和医学上有着重要成就的科学家。他有著作两百多卷,流传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其中《抱朴子》中的《金丹》、《仙药》、《*白》三篇,是总结我国古代炼丹术的名著。
炼丹术是化学的萌芽。方士采药炼丹,主要是为了满足帝王和贵族们希望通过服用丹药来延年益寿、长生不死的幻想。幻想终归破灭,但从炼丹的一次次失败中,方士们积累了丰富的冶炼经验和化学知识。
早在战国秦汉时期,炼丹家们通过采药炼丹,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冶炼经验,发现了不少的化学原理。例如,东汉末年的魏伯阳,写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炼丹术著作,《周易参同契》,在书中,他正确地描述了汞的挥发性能,并指出氧化铅能被碳还原成铅等化学现象。
到了三国、两晋,科学文化迅速发展。葛洪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成果。他在实验中所涉及的炼丹药物,比魏伯阳要多得多。
他在《抱朴子》中提到炼丹原料有二十多种,除了汞、硫、铅丹、雄*、雌*、丹砂外,还用了许多不纯的无机物,如石胆、石膏、消石、矾石等。他对很多原料进行了解释,说明了它们的产地和特点。他应用自然矿的范围更大,所掌握的化学知识也更丰富。
通过仔细的观察和长期实验,葛洪认识到物质变化的一些规律:
1、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2、提到了金属的置换作用。“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外变而内不化也。”
3、详细地记述了他的升华提纯的操作过程。“取雄*、雌*,烧下,其中铜铸以为器复之。......百日,此器皆生赤乳,长数分。”
4、认识到铜盐有杀菌的性能。“铜青涂脚,入水不腐。”
5、在炼丹过程中制成了外表像*金、白银的几种合金。
葛洪不仅擅长炼丹,对医学也有研究。在《抱朴子》中,他记载了很多矿物药的性能和功用,例如用雄*治疗毒蛇咬伤的药房,“蛇若中人,以少许雄*末内疮中,亦登时愈也。”同时,他还研究了植物药,在《仙药篇》中记载了植物药的别名、特征、性能、生长环境和用法。
剔除书中的迷信部分,《抱朴子.仙药篇》和其他各篇所讲的医药,是我国古代较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
葛洪对吐纳疗法也有研究,“吐故纳新者,因气以长气。”
他的《肘后备急方》,是一部实用的药方书,书中记载了很多传染病,例如对天花、沙虱、结核性传染病等的症候和传染途径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详细的记载。书中提到治疯狗咬伤方,有近代免疫学的思想。
虽然葛洪的世界观是唯心的,这大大消弱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但他在我国以至世界的自然科学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祖冲之
祖冲之(公元-年),字文远,原籍是范阳郡(今河北境内)人,因战乱,他的祖先迁居江南。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和贡献,不仅在中国科学史上,而且在世界科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出生于南方宋朝的一个士大夫家庭,从青年时代起,就搜集和阅读了大量有关天文、数学等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资料,并经常进行精密的测量和仔细的推算等实验活动。“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
“清明下种,谷雨插秧”,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古代的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发现了日月运行的基本规律。
旧时历法把第一次月圆到第二次月圆之间规定为一个月,每月二十九天多一点,十二个月为一年。这种办法称之为阴历。
把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规定为一年,这种办法称之为阳历。
阳历一年的天数比阴历一年要多十一天多,为了使两种历法的天数一致,人们采用了“闰月”的办法。“十九年七闰”的闰法。
祖冲之经过仔细的推算和研究,发现闰法不够精确,经过两百年就会相差一天,因此他决心改革闰法。经过反复实验、科学计算,改为每三百九十一年中有一百四十四个闰年。这就相当精确了。
不久,他在历法的计算中第一次应用了岁差。岁差,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不可能完全回到上一年冬至点的现象。据现代天文学家的计算,大约每年相差50.2秒。祖冲之算出岁差为每四十五年十一个月后退一度(一度等于60分),并在他制作的《大明历》中运用。
虽然,由于他掌握的天文史料不够准确,算出的岁差数据也不可能十分准确,但是把岁差应用到历法中,这在天文历法史上是个空前的创举。
为了使历法更为准确,祖冲之又在历法计算中引入了交点月。交点月,是指月亮连续两次经过*白交点所需的时间。他测得交点月为27.日,这与现代测得的27.日极相近。
由于日食和月食都是发生在*白交点附近,历法中引入交点月,就为准确推算出日食月食发生的时间创造了条件。
祖冲之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实验,制成了当时最科学的历法,《大明历》,当时,他只有三十三岁。
当他提出废除旧历,改用他制定的《大明历》时,遭到了以贵族官僚的坚决反对。祖冲之不畏强权,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朝廷决定自公元年起改行新历。
祖冲之不仅在天文历法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数学研究方面,特别是圆周率的研究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圆周率是指圆的周长和同一圆的直径的比率。祖冲之经过精密测算,算出圆周率值在3.和3.之间,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最精密的圆周率。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后来,祖冲之把数学上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一本书,《缀术》。
他在机械方面也有研究,曾仿制成功过一辆指南车,研制出水碓磨(利用水力加工粮食的工具),制造出一种“千里船”。
郦道元
郦道元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卓越的地理学家,他根据自己的实地考察和当时的文献资料,写出了《水经注》,详细地描写了祖国的地理面貌。这部书,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郦道元,字善长,生长于北魏时代,范阳涿鹿(河北省涿县)人。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己也长期为官,“素有严猛之称”。因为权贵汝南王元悦发生矛盾,在奉命赴任时,被围杀。
郦道元生长在北魏,他的足迹所到之处,遍于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地区。他到各地做官,特别留心观察各地河道沟渠的分布和通塞等情况,为后来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在考察古籍的过程中发现,以往的地理著作都很简略,并没有把水道的来龙去脉和详细情况介绍清楚,且各书的讲解不一致。他还发现,地理现象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
因此,他认为应该根据地理变迁的考察,古籍的考证,把古来经常变化着的地理面貌尽可能准确而详细地记载下来。
他研究地理学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亲自考察,特别是对北方一些河流和地区的地理状况记载得特别详细;二是总结前人成果,他吸取前人有益见解的同时,经过认真参证对比,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
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不是对原著《水经》作简单的注释,而是一部创造性的著作。《水经》中记述了中国大小河流一百三十七条,只有一万余字,而《水经注》中记述了大小河流一千二百五十二条,并对许多河道作了详细的记述,共有约三十万字。
《水经注》对河流的发源和去向,各个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作了详细记载。且虽以中国的河道为主,但也有涉及到中国领域之外的一些河流。
郦道元写各条河流,总是尽可能地把每一河流的源流、主流、支流、流向以及河道所经地区的地理形势写的清楚,并且对有些自然现象作了较细的描述。
《水经注》还保留了不少经济地理的材料。这些对古代冶炼业、煮盐业、农业等情况的记载,是经济地理的重要材料,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的资料。
另外,郦道元对水利工程很重视,他在书中不仅写了河道水渠的分布情况,而且尽可能地详细记载了战国以来的农田水利建设,如陂、塘、堤、堰的兴废情况。
书中还记载了很多山脉、湖泊,各地的气候、土壤和物产,以及城市的沿革和聚落的兴衰。他记述的时候,时间和空间观念很强,都有年代和地点可查。
郦道元生活在南北朝分裂时期,他的足迹只到过*河中下游一带,对其他地区没有实地考察,所记地区的地理面貌,不免有失实的地方。且由于他受到当时盛行的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书中也写有不少神仙怪异的传奇故事。
ps:码字不易,严禁以个人名义转载于其他平台,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