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又称民间文化,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中国人的风尚与习俗你能说出多少?北京冬奥系列徽章《十二月令·民俗图谱》以原创插画形式全景呈现了中国古代诗情画意、怡然自得的生活,唯美的画风、丰富的民俗图景圈粉无数。
时令文化再挖掘创造新惊喜
在北京冬奥会的特许徽章产品中,《二十四节气》和《中国传统八大节日》系列徽章是公认的明星产品,销售火爆。冬奥徽章的设计师们“暗自思量”,都在琢磨下一个受欢迎的系列产品。
《二十四节气》系列徽章
《中国传统八大节日》系列徽章
“不论是二十四节气,还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其实都是中国的时令文化。传统节日徽章快收官的时候,我们就决定开始做十二月令系列徽章了,从而深度挖掘中国的时令文化。”冬奥徽章设计师张小桐说,中国的民俗文化特别丰富,并且是每个月份都有不同的民俗风貌,但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是要选出每个月中最有代表性的,并且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和喜爱。
年9月,系列徽章《十二月令·民俗图谱》的第一批产品《封面目录》和秋季三个月的《七月蜀葵?七夕乞巧》《八月桂花?中秋拜月》《九月菊花?重阳品菊》上市销售,并很快得到了徽章爱好者的认同。
“我已经购买了24节气和中国传统八大节日的徽章,那么收藏十二月令是理所当然的。毕竟北京冬奥针对中国的时令文化开发了三大系列,三套缺一不可。”奥运徽章收藏者李涛说,每一枚徽章的造型都是一本线装书打开的样子,出于忠于书的表现形式,这套徽章还专门设计了一枚封面,设计为可翻转结构,打开即可了解全套十二枚徽章的主题目录。它勾着你买下去,想知道12个月都会表现什么样的民俗。
李涛收集齐《十二月令》徽章后,装裱在了自制的框子里
“虽然都是时令文化的表现,但十二月令更为写实!”奥运徽章收藏者苗建辉说,首次发行的《七月蜀葵?七夕乞巧》《八月桂花?中秋拜月》《九月菊花?重阳品菊》,表现的正是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的民俗,而这三个节日也是中国八大传统节日,在中国传统八大节日那套徽章中,七夕节表现的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中秋节和重阳节更多的是在表现一种节日风景,基本见不到人的存在。而十二月令则还原了一个个可触摸的民俗故事。
“同为七夕节,这套却表现了并不广为人知的丢针乞巧的习俗。《七月蜀葵?七夕乞巧》徽章画面中蜀葵盛开,几位穿着艳丽的妇人带着孩童在庭院假山前。众人围着一个水碗,争相将绣花针丢入其中。”苗建辉说,谁的针不沉或者沉得慢,说明这个人最为心灵手巧。很多人知道这个风俗,还是在电视剧《延禧攻略》中。
花是大自然的精华,是天地灵秀之所钟。在这套徽章中,每个月的民俗场景都配上了当月的时令花朵,让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
八月是桂香满园的时节,八月十五日又叫中秋节,是八月最重要的时令,传说月宫之中有一棵桂树,由此八月称桂月。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徽章《八月桂花?中秋拜月》选择了表现北京的拜月场景:兔爷前摆满了祭品,几个孩子在郑重地拜月。本为拜月,北京地区为何要拜兔爷呢?明清以来,月宫玉兔逐渐从月崇拜的附属物中分离出来,在祭月仪式中形成了独立的形象,并逐渐丰富。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北京地区之所以拜兔爷,还有一个传说: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就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们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她挨家挨户地走,治好了很多人。
“我特别喜欢这套徽章,因为它告诉了现代人,古人过去每个月是怎么过的,在干什么,有什么自然规律,有这些就足够了!”苗建辉说,他买了两套,一套装在了镜框里,装饰家居,一套则收在徽章包里供自己欣赏把玩。
节日民俗:代代相传的文化认同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系列徽章《十二月令·民俗图谱》把大量的篇幅给了节日民俗,因为这也是现代人最为熟悉的内容。
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节日,整个腊月和正月都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在《腊月水仙?辞旧迎新》这枚徽章中,既有我们现代人还在延续的春节图景,例如贴春联门神,挂灯笼,种水仙,往来拜年,也有一些稍显陌生的民俗内容:儿童在门前用雪堆麒麟,养金鱼,期盼年年有余。
系列徽章《十二月令·民俗图谱》的每一枚除了有每个时令绽放的月令花之外,在徽章的背面,有根据不同的月令民俗选取的相应的诗句进行搭配,诗画一体,让整体的设计更加富有文化韵味。在《腊月水仙?辞旧迎新》这枚徽章的背面,写有“亲知邀酌团圆酒,儿女同争压岁钱”的诗句,可谓辞旧迎新民俗画面的有益补充,毕竟吃年夜饭喝团圆酒,以及孩子们领压岁钱都是不可省略的春节重要内容。
在《正月梅花?上元即景》这枚徽章里,延续了春节热闹的景象。元宵节之夜人们赏灯、看花,街道上舞龙、跑旱船,锣鼓喧嚣热闹非凡。诗句则选用了“灯市新词范景文,烛龙如雨气盘云”,出自张韩墉的《燕京岁时杂咏》。描绘的是北京厂甸灯市的景象。明代每逢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七日设灯市,在东华门一带展出。清初,南移于琉璃窑前,搭棚悬灯,一时称盛。灯市日百戏杂陈,锣鼓震天,游人纷集。为适应游人之需,书籍、字画、古玩、玩具及节令食品摊,鳞次栉比。
中国幅员辽阔,即便是一样的节日,民俗的内容也有所差异。在《四月牡丹?清明戴柳》这枚徽章中,就表现了两个民俗内容。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种说法是驱*辟邪。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三大*节”。因受佛教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的影响,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辟邪的作用。还有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四月牡丹?清明戴柳》徽章前景呈现的正是清明时节妇人和儿童头戴柳枝清理打扫以祈求福泽的风俗。
四月又称梅月,因梅雨季而得名。徽章的后景画面中展现的是民间梅雨到来前,古人特别要做一件事:收书画。《遵生八笺》记载:收书,于未梅雨时,开阁厨晾燥,随即闭门,内放七里香花或梓脑,不生蠹鱼。收画,未梅雨前,逐幅抹去蒸痕,日中晒晾令燥,紧卷入匣,以厚纸糊匣口四围。
系列徽章《十二月令·民俗图谱》延续了中国八大传统节日系列徽章的做法,每一枚徽章都有可以“活动”的部分,《四月牡丹?清明戴柳》中的窗户是可以开启的,而《五月石榴?龙舟竞渡》中的龙舟则是可以滑动的。徽章画面表现了人们在端午节观看龙舟竞渡的场景——壮士们奋力摇桨,河中白浪翻飞,透过画面仿佛能感受到现场锣鼓喧嚣、人声鼎沸的热烈气氛。而诗句则选择了“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酒一壶”。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所以要十分小心,挂艾草菖蒲,喝雄*酒。
日常生活民俗:流动发展的社会图景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延续,而且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正是这种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
“老北京人都爱好郊游,讲究春天去踏青,夏季去观荷,在这套徽章中,均有生动的表现。”奥运徽章收藏者刘旭认为,除了节日民俗,生活民俗成为了系列徽章《十二月令·民俗图谱》的主要表现内容。
古时的二月又称杏月,杏谐音“幸”象征幸福之意。新春伊始,万物复苏,古时的人们开始走出家门,来到户外游玩嬉戏,活动筋骨以迎接春播。徽章《二月杏花?杏园踏春》描绘出一群闺中女子在杏花树下惬意地荡秋千,欢乐嬉戏,一旁两个稚童笨拙地踢着羽毛毽子——展示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美好画卷。诗句则选用了“东风二月拂人和,高架秋千红袖多”。
打秋千最初主要是女性。据传,打秋千可以驱除百病,把病毒荡走飞走,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
六月盛暑,三伏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因而,六月也称为“荷月”,也取合美之意。徽章《六月荷花?荷塘清暑》表现了赤日炎炎中,泛舟采莲、绿柳荷塘纳凉的旧时习俗。有什刹海周围切瓜卖莲子的商贩,消暑纳凉的行脚路人,还有不时炫技吸引路人的卖酸梅汤大碗茶的伙计。
盛夏之际,在老北京,什刹海最为惹人喜爱。特别是到了民国时期,一般人消暑度夏找乐儿,都去什刹海。那里除了有艺人练把式玩杂耍,荷花盛开的水面上还会搭起凉棚,设有茶座,湖边则有各种夏季时令小吃售卖。民国有竹枝词说:“消夏何如什刹海,红菱雪藕不论钱。”徽章背面选用的诗词正是这两句。
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变化的。民俗是生活文化,而不是典籍文化,它没有一个文本,主要靠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途径在人际和代际之间传承。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民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表现在民俗文化的变化上。系列徽章《十二月令·民俗图谱》也刻意地选择了一些现代人已经看不到的民俗场景进行了呈现,从而增加了这套徽章文化关照的广泛性。
古时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亦称“桃月”。农历三月初三,在古代被称为上巳节。每到这一天,人们纷纷来到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被称为祓禊(fúxì),也叫春浴日。祓,是指祓除病气和不祥;禊,是指修洁、净身的意思。上巳节正处于季节交换,阴气还没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边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灾祸,并祈求福祉降临。魏晋时代,上巳节除了要祓禊之外,还演变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的日子,这成为上巳节另一项重要习俗“流觞曲水”。
很多人知道“流觞曲水”,还是因为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为我们展现出了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娱乐方式。所谓的“流觞曲水”指的是选择一风雅静僻处,文人墨客按秩序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者吟诵,或者执笔,作出诗来。唐以后,上巳节的习俗逐渐淡出。时至今日,三月初三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徽章《三月桃花?上巳流觞》表现的正是“流觞曲水”的景象:万物复苏,冰消雪融,水经涵洞流入宅院,几位文人雅士在桃花树下或坐或卧,曲水以泛酒,羽觞随波流,推杯换盏。
进入十月,天气依然初寒,柿子成熟了缀满枝头。十月的时令花为木芙蓉,别名木莲,木芙蓉开在十月霜降前后,在江水边、湖边最常见。孟冬对应农历,为农历十月,是指每年冬季的第一个月,含24个节气中立冬、小雪两个节气。人们度过了金秋的农忙,开始了休闲生活。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年轻人喜欢在这个时令蹴鞠,以暖身活血。妇女们开始缝制新衣,老人们则晒书晒菜打发时间。徽章《十月芙蓉?孟冬蹴鞠》表现的就是这样的场景。
孟冬蹴鞠,仲冬则拖床登场。农历十一月为冬月,又称仲冬,适逢大雪和冬至,水面渐渐封冻。一些适合冬季的冰上游戏和运动开始充实了这个月份的生活和消遣。《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太液池之五龙亭前,中海之水榭前,寒冬冰冻,以木坐床,下镶钢条,一人在前引绳,可坐四人,行冰如飞,名曰拖床。也有冰嬉的人们,可活血健身。徽章《冬月山茶?拖床冰嬉》表现的就是如上内容。
古人没有手机电脑互联网,却把日子过得如诗画般精致。系列徽章《十二月令·民俗图谱》无疑希望借徽章中的人物带领消费者穿越时空,以现代人的视角体会古代生活中诗情画意,品时令民俗之美。而从北京冬奥系列徽章《十二月令·民俗图谱》的热销来看,这一目的无疑达到了。
文/夏波光图片由北京冬奥组委提供
来自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报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