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每年的端午节,我都会陪着我的父亲一同站在山顶看日出,这是我小时候和父亲之间的约定,也成为了我与父亲间一种见证亲情的仪式。
我跟父亲的连接,看起来多少有一些脆弱,因为在我的印象里,父亲似乎永远是在工作,而看到他回家这种事,好像慢慢变成了一种奢侈品,即便回来也不过只是逢年过节呆上一会,就要离开。
每次回家见到我的第一句话也是千篇一律:“惹你妈生气了没?”“没事多帮你妈干点活”或者“好好学习,别让我惦记”,像是只装了一盘磁带的复读机一般,例行公事的询问。
与父亲观看日出的约定,还要从10岁那年的端午节说起,那天的我一反常态的早起,恰巧碰上准备外出摘艾蒿的父亲,就这样,我抓着衣服,父亲抓着我,两人一起上了山。
崎岖的山道上,露水正浓,空气中带着一丝清晨的凉意,父子俩就这样一前一后的上了山,年纪尚小的我不如父亲一般身手敏捷,转瞬间就到了山顶,而我却被落在了身后。
他回头看着我咬着嘴唇努力爬山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起来,而后伸出宽厚的大手将我带到了山顶,也是那一刻我才发现,父亲那伟岸的身影总是能给人一种安心的感觉。
清晨的日出如同烈阳渐起,壮观撼人,在我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滚热的烙印,情不自禁的和父亲做下了约定,那就是每年的端午都来爬一次山,一起看朝日升起。就这样,我们的约定在这个清晨落地,父亲答应我每年都会带我来山上看一次日出,一起感受这别样的美景。
随着年龄的增长,看着身边的同学朋友每天都阖家团圆,渐渐的一种微妙的情绪开始在我的心中蔓延开来,就如同藤蔓般疯狂生长,直到那年爬山,我再也没有忍住问父亲:“为什么就不能常回家陪陪我和母亲。”
说出这句话的那一刻,多年的情绪也在那一刻喷涌而出,父亲也沉默了良久才缓缓开口,他说:“你还小,还不懂什么叫身不由己,等你到了一定的年龄自然会明白,但是以后爸爸也会尽量多陪陪你们。”他又突然有些狡黠的眯起眼睛说:“不过爸爸有个条件,就是多陪陪你妈,别没事总惹你妈生气。”
心结打开,话匣子也就开了,那天父子俩在山顶聊了许久才回家,也是那一天我才发现,父亲的头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竟冒出了一些白发,曾经记忆里伟岸的身影,如今竟也有了些弧度,顿时心里百味陈杂。
多年后的我也步入社会,走上了工作岗位,也如同父亲年轻时一般为生活而奔波,心里所想也大多从工作应该怎么做变成了父母在做什么。与家里平常的电话,从滔滔不绝的倾诉变成了千篇一律的答复,“你们身体如何?我过得很好,不用担心”,这句话好像成为了我唯一能跟家里的话题,近几年父亲的电话渐渐的多了起来,但我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直到那年,父亲打电话过来,我只能解释工作太忙,没法回家,但这一次母亲的电话却随之而来,电话那头的母亲好似有心事一般,和我聊了许久才说:“今年过节回来吧,你爸这几天一直念叨你,有时候还会偷偷的抹眼泪,不忙的时候,你就抽个时间回个家,行吗?”
那一刻,压抑许久的感情与思念如同决堤一般,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怎么都无法自已,这些年,为了工作,将许多原本重要的东西被我不知何时放下,就连我曾心心念念的家,也许久不曾回去,我也好久没有同父亲一起登山看日出了。
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头上也早已爬满白发,而我也似乎许久未曾回家,如同诸多奋斗在外的年轻人一样,不经意间忽视了自己父母的感受,就连那宝贵的约定竟也被我渐渐忘记。
如今,父亲节将至,又有多少人无法回家陪陪自己的爸妈,但请至少拿起电话,跟自己的父亲说一声。
爸,我想你了,想陪你去看日出了!(七处宋玉峰)
老家的端午节图片来源网络
晨起,去早市买些瓜果蔬菜,在满眼新鲜的瓜果蔬菜摊间穿插着几位卖鲜芦苇叶的大妈、大爷。呵呵,端午节快要到了!又是粽叶飘香时,儿时老家端午的美好记忆依稀就在昨天。
我豫东南老家的端午节又叫五月当午。儿时的五月当午和别的节日一样,总是在我们小孩子一天天的期盼中姗姗而来,而端午前的个把月大人们就已经为过节做准备了——腌咸蛋。将洗净的鸡蛋、鸭蛋、鹅蛋裹上草木灰泥或*土泥,每个蛋的两头沾满食盐放至陶罐中密封保存在阴凉处。端午的前半个月,各家开始准备包粽子的材料:粽叶、糯米、蜜枣……老家的粽叶是用竹笋皮,去山上竹林里拾些竹笋皮,将其烫煮一下增加韧性,洗净晾晒备用。端午的前一两天,节日的氛围就愈来愈浓了。包粽子、炸油馍、做香布袋、五色线、割艾叶……其中包粽子是最费事和需要技术的活儿。五月初四这天早上,家家户户会把米和粽叶分别浸泡在大盆里,等粽叶和米泡透便开始包粽子。包完的粽子形状丰富:有三角的、四角的、四方的。手巧的包出来的精巧可爱,松紧适宜。手拙的,那可就好玩了:太松了,粽子里凹外凸,还没等放到锅里煮,就往外漏米,煮熟后米已跑出大半,其余的也是无滋无味;太紧了,外形尚可,但和其它正常的放一起煮,不容易煮熟,吃起来还夹生。
端午这天的清晨,我们这些小孩子会在浓郁的粽子香味中被大人叫醒,起床后,用事先泡了一夜的艾叶水洗脸。母亲会给我们脖子上挂上前几天做好的香布袋,那是一些用花色布缝制成菱形、心形、锁形的小布袋,下面缀上用蒜杆儿串起了的坠儿,里面填充上艾叶、香料、棉花等。凑鼻闻一下,混着香料的艾叶清香沁入心脾,这就是五月当午的味道!手腕、脚脖上栓上五色线;再在酒杯里放少许雄*加点酒溶开,涂抹在我们的耳朵眼、鼻孔处、额头上,说抹上雄*酒,今年一年百虫不侵,连蛇也不会咬。母亲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很是虔诚,在这种仪式感的熏陶下,我们也乖乖的,很庄重地配合着母亲。接下来就是端午节丰盛的早餐了:前一天晚上煮好、一直焖在大锅里的粽子、油馍、鸡蛋、咸鸭蛋、咸鹅蛋、煮熟的大蒜。我们迫不及待的扒开温热的粽子,蘸点糖,咬上一口,那软甜香糯的美味瞬间将我们包围。母亲会将咸鸭蛋和咸鹅蛋一劈两半,金灿灿的流着油儿的蛋*勾着我们将筷子伸向它,剜一撮放嘴里,那特有的蛋*香味儿顿时弥漫整个味蕾。因为母亲说大蒜去毒气,我们几个孩子对不是很美味的大蒜也是争着吃。吃完早餐,到了分鸡蛋的时候了,每人分3-6个鸡蛋不等。因为那时候鸡蛋可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品,因此大家都舍不得吃,多数会在端午那天带到学校去显摆。调皮的男同学们会有一个鸡蛋坚硬度的比赛,参赛的两人各握一枚鸡蛋,相互碰撞,谁的鸡蛋先破,就乖乖的,恋恋不舍的将自己鸡蛋给对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也越来越丰富,现在的人们再也感觉不到端午节那特有的传统气息了。那童年端午节的记忆已渐行渐远,但那浓得化不开的粽香,那流着油儿、满口留香的蛋*及端午特有的规矩和活动却随着老了的岁月异常的清晰。老家的五月当午,穿越时空的记忆,纯美的令人难忘!(六十八公司朱广玲)
岁月流淌,感知端午图片来源网络
临近端午,皖北小城的大街小巷处处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粽香,各种口味,各种形状的粽子唱起了主角,让人眼花缭乱。行走在络绎不绝的人潮中,节日氛围甚是浓厚。有人说:“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的节日继承下来。”是啊,在中华民族亘古绵延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如一朵泛起的浪花,这一朵朵浪花,正是岁月更迭的仪式,见证了在河中嬉戏的我们,一点点的长大,一点点的感悟人生的节奏和意义。
小时候的端午,过的是热闹“五月五,过端午;编艾草,挂香包;麦稍*,女看娘;吃花馍,烙吉祥……”就像关中童谣里唱得那样,小时候的端午如春节一般热闹,可以饱口福,还可以串亲戚,是我和姐姐特别期待的节日。
在我的家乡西北关中地区,端午节一早,村头被卖粽子、卖花馍、编花绳的摊点围得水泄不通,整个村子回荡着商贩的吆喝声和孩子们爽朗的笑声。每年这个时候,也正值麦收时节,家家户户芒收的热火朝天,父母忙完手中的农活,也会赶来集市上为我和姐姐挑选几件漂亮的衣裳。幼年时的我们,不知屈原为何人,更不知端午节的起源,却丝毫不妨碍端午刻进幼小的心灵,成为我们儿时美好的回忆。
后来上了中学,学了历史,知道了屈原,了解了端午节的起源,可此时,再也找不回童年记忆里那份纯粹的激动和快乐。
直到现在才明白,幼年时热闹的不是端午,而是可以无忧无虑的童年。
在他乡的端午,过的是乡愁毕业后的这8年里,每逢端午节都是独在异乡为异客。虽然皖北小城的端午节很热闹,但热闹归终是热闹,可是内心,纵然在这个城市已定居,却总感觉自己似个初嫁的新媳妇,和这座城,在心底多多少少总有些生分。
记得初来宿城工作那年端午,同事一大早就给我带了好多自己家亲手包的鲜肉粽,热乎乎的粽子让人垂涎欲滴,剥开一个,色泽*亮,香味扑鼻,轻轻咬一口,唇齿留香。可不知怎地,吃着吃着,一股莫名的酸涩涌上心头。是啊,手中的粽子虽美味,可终归不见故乡人,不是故乡味。漂泊在外,一草一木,一念一物,都载满了乡愁。小小一个粽子,足以勾起在外游子的思乡之苦。
记得每年端午,母亲会用粽叶将糯米、大枣、花生、白糖包成的三角粽给我们姊妹解馋。每当端午节的清晨,都会有一股粽叶、糯米与花生煮透的馨香扑鼻而来。我和姐姐便会起身跑去厨房大饱口福,打开一个,咬一口,香甜软糯,乐口消融,刹那间全身流溢着幸福之感。如今回想起来,那是我吃过的最好的粽子,即使口味单一,可它伴随我度过了那段贫困枯燥的岁月,那是父母用无私的爱给清贫的日子填满欢乐和希望。
现如今,客居异乡的我渐渐明白:在他乡的端午,过的是一份背井离乡的乡愁。从踏出故土的那一刻开始,每一个节日都在提醒我们,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成家后的端午,过的是责任插蒲艾、划龙舟、吃粽子、挂香包、品雄*酒,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赋予端午的记忆。
记忆中每年端午,母亲都会给我们烙花馍、系花绳、戴香包,相传具有驱邪保平安的意思。随着学识渐长,自以为懂科学的我,也曾对这些古老的风俗不以为然。直到现在,自己做了母亲,才开始明白,那不仅仅是老一辈留下的传统习俗,更是一份祝福,一份责任。母亲说,端午节系花绳、戴香包小孩子就可以平安、健康的长大。因为有了最纯净的祈盼,所以不管多大,每年母亲都会给我们系花绳、缝香包。直到现在,我仍然保持着每年系花绳的习惯,前几天特意去超市买来五色彩线,学着母亲的手法给女儿合成了精致的五彩花绳,不但给端午节撰写上了浓浓故事情节,也传递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寄托。
昨天母亲打来“我绣了几个香包给你寄过去了、里面掺有丁香、艾草,记得给孩子带上,可以驱蚊虫!”此时,小时候母亲为我们绣香包的场景不禁浮现眼前。电话这头一边应承着母亲,一边也询问她,是不是收到了自己寄过去的绿豆糕和粽子。
养儿才知父母恩,成家后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方才懂得:成家后的端午,过的是一肩挑两头的那份责任。不求富贵功名,但愿女儿平安长大,父母一世安康。(七十二公司许亚绒)
特别的端午节图片来源网络
年注定是一个非凡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候,我们迎来了这个特别的端午节。
虽为“端午”,但“异乡异客,佳节思亲”的感受同样深沉,想想自己真的已经太久没有回家看望父母了。还记得小时候,每年的端午节母亲总是会提前好几天去集市买上粽叶和糯米,节日临近,妈妈会泡上买来的粽叶、糯米,还有自家产的黍米。到了端午节的头天,吃完早饭后妈妈便动手开始包粽子,等到我放学的时候,热腾腾的粽子就煮好了。妈妈包的粽子里没有蜜枣、豆沙之类的馅,只有糯米和黍米,但是妈妈会说:“给你糯米的,蘸着红糖吃!”这时候爸爸会端上来一碗红糖和一碗红糖水,而他们则会蘸着红糖水吃黍米的粽子。
那时候感觉这样吃很自然,感觉这一切都理所应当。但是在父母眼里,买来的糯米就是要比自家产的黍米好上千百倍。在他们的心里,只要有更甜的红糖,就不会让孩子蘸着红糖水吃粽子。
也许节日的意义就在于他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港湾,纵使他再小,只要靠上去就能容得下心灵,再短暂的停留同样能温暖那个饱经风霜的身体,正如“人出发的太久,总是要回头看一看来时的路”。
当年的孩子如今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但让我更加自豪的是,如今孩子的妈妈也能让她的孩子吃上妈妈亲手包的粽子。同样的心情,同样的步骤,不一样的是粽子里面包了蜜枣、豆沙、牛肉和五花肉等等各式各样的馅,不一样的是我们全家人挤在一起,有人掌勺、有人帮厨,最重要的是有两张合不拢的笑脸和两张会提各式各样问题的小嘴,时不时的还要伸手尝试一下。
生活中需要这样的情调。就像端午节一样,并不是需要多么好看的粽子,也不是需要什么美味的粽子。我们要追求的是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乐趣和体验过程带给我们的美好,以及激发我们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今年的端午的确有点特别,我的爱人是白衣战队的一员。这个端午节,注定吃不上她包的粽子了,只能通过视频电话道声节日安康。在我这里,她可以小鸟依人,但是在病房里,她必须学会自己克服心理恐惧,更要开导患者,为他们树立信心。
也许孩子会问:“今年的粽子怎么是买来的?”但是我要让他们知道:“人生是要勇敢地担当的,你们要牢记这个端午节,妈妈仍坚守在抗疫一线,很多向妈妈一样的人都冲锋在最前线,为我们遮风挡雨。”
也许节日还有一层意义,它会是我们的一段记忆,或美好、或刻骨铭心。他会成为我们成长进步的阶梯,会教会我们人生的道理。经过岁月河床的淘洗,轻的那些漂远了,重的那些终将沉淀下来。(七十三处张卫立)
供稿
七处六十八公司
七十二公司七十三处
编辑
金轩
主办
*群工作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