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端午,只是个放假吃粽子的日子?实际上,这个日子要复杂的多,它是古代的”医药卫生节“。
古时候,人们把农历5月称作”毒月“,而5月5日更是毒月中的”恶日“——正是天气转热,五毒并出之时,也正是人体开始容易损气耗精元的日子。《伤寒论》在“辨脉法第一”篇中有这样一段话:“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从这个月开始,驱毒避邪,疗疾养生也成了古人必做的一项任务。
五毒采入药,以备治顽疾
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出没之时,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
虽然五毒危险,但也均是可以入药的有效中药材;而端午也正是采集它们的好时节:曾有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不少古代文献中有五月捉蛤蟆制药的记载,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
兰汤浴周身,祛邪保美肌
端午节也有个别名叫做“浴兰节”。端午节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人们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雄*浸成酒,消毒驱百虫
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泡制的白酒或*酒,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在端午这天,人们除了饮用雄*酒外,往往还要蘸上雄*酒在小孩面额上写上个“王”字,以避邪祟。此外,还要把雄*酒喷洒在屋内各个角落。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
但是现代科学证明,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砷是提炼砒霜的主要原料,喝雄*酒等于吃砒霜;雄*含有较强的致癌物质,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雄*具有腐蚀作用。因此,服用雄*极易使人中毒,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意识模糊、昏迷等,重者则会致人死亡。所以雄*酒给孩子画个王字就够了,千万不要效仿古风饮用哦~
草药挂上门,招福保康健
端午节,人们通常将艾草、菖蒲、榕枝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根茎毒性较大,不易口服,但可有效防治稻飞虱、稻叶蝉、稻螟蛉、蚜虫、红蜘蛛等虫害。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艾草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榕须可祛风清热,活血解毒。用于感冒,顿咳,麻疹不透,乳蛾,跌打损伤。榕叶清热利湿,活血散瘀,用于咳嗽,痢疾,泄泻。榕树皮用于泄泻,疥癣,痔疮。榕树果用于臁疮。榕树胶汁用于目翳,目赤,瘰疬,牛皮癣。
前方高能,
非一线销售人员请快速离开战场!
以下干货内容过于实战,
务必请看完,理解,
运用到日常销售工作中:
对于很多经销商而言,
一年的销售主要集中于三大节日。
厂商习惯了每逢佳节做促销,
终端也养成了无促而不销。
端午作为三大节中第一个销售节点而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