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记忆
文/令陆胤
那个清晨,我怀着愉悦的心情打开院门,迎接从门口进来的第一缕阳光和清风。就在门被打开的那一刻,几根碧绿的柳条从门楣上垂下来,给人一种欣喜。这是乡邻们端午赠送的一份特殊的礼物。门顶插柳是为了我们辟邪纳吉,安康如意。
端午是一个令人向往的节日,新鲜的麦香,可口的凉粉,香甜的粽子、甜醅子等,都是那些年平时难得的美味。尤其在过去贫穷的日子里,孩童对端午的向往远远胜过清明和中秋。端午节不仅有美味品尝,还可观赏旋鼓、武术表演等。白蛇传的故事未必每个老人在晚上都讲,雄黄药酒闹一场大多也是口头说论一番,毕竟那年月不比现在,想喝酒有的是,可是有条件的人一定会来上几杯。生活条件影响着人们的节日活动和希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却是恒久不变的。鉴于端午习俗的历史长远和深入人心,年武山县把“武山五月端习俗”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成为四个最重要的农历节日,而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要比清明节、中秋节丰富得多,也更受重视,令人向往。
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端是开始的意思,午是古代天干排序的第五位,五月又称午月,阳表示仲夏五月第一个顺阳的日子,于是人们把五月初五称之为端午、端阳。这一天,武山的传统习俗内容丰富多彩,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些习俗日益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那份庄严的仪式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改变,尤其在一些农村保持着原始的风貌。而饮食文化的发展,也使那些原本经过人们亲自动手制作的食品,在城市化的影响下,变成了市场购买的产品。但是,在老年人的记忆里,端午既充满对幸福生活的期望,具有祭祀伍子胥、屈原的文化意义,还有白蛇传的文化影响,辟邪治病向往安康的美好愿景。
民以食为天。五月初五在武山过去属于青黄不接的时节,旧粮没有了,新麦尚未成熟,人们煮麦粒、甜醅子寄望丰年到来,日子变得甜甜蜜蜜。麦粒是缺粮户用来果腹的,煮甜醅是为了过节,而且一定是家家舂麦子自做的。甜醅煮好了邻里亲朋间还要相互赠送,分享一番。若哪一年川区的麦子熟得早,人们便烙“麦扇”——用新麦面烙有斜线方格网纹或其他图案的馍馍,手巧者还会烙出“手”形、扇形或其它形状的馍馍。麦扇上图案或样式在平日里大人们是不做的。或许这就是特殊的日子里,人们对那份特殊情结的特殊体现吧。“武山烙麦扇技艺”也被列入了县级非遗保护名录。至于以吃粽子、粽糕来怀念屈原,就是九州同俗了。吃凉粉在如今是稀松平常的事,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农村人可不是想吃就能吃的,而端午这一天家家户户一定会自做一盆凉粉来享用的。喝雄黄酒就是个别家境好的人家的事,可其典故却深入人心,村里唱秧歌的人都会唱《白蛇传》,晚上几个好家凑到一起,半碗甜醅子、一曲《白蛇传》,算是既传唱了白云大仙凄美的爱情故事,又代替了喝雄黄酒的意思,反正这一活动相较于其它不是很兴盛。
饮食文化独具特色,祭祀文化各有千秋。武山的端午祭祀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祭祀伍子胥和屈原,伍子胥并未到过武山,但是他的忠勇刚烈很符合武山人的性情和文化价值追求,武山境内有很多“大王爷”庙敬奉伍子胥就是佐证。伍子胥被奉为“涛神”的称谓在武山民间鲜有人知,而“大王爷”却是妇孺皆知,这体现出武山人民对忠义之士、保家卫国者的敬重。端午祭祀屈原,南方赛龙舟,武山以家家户户吃粽子、粽糕来表达怀念之意。二是祭山神。是农业国,武山以农业为生存之本。在上世纪牲畜是耕种的重要生产工具,人们为了祈求六畜兴旺,祭祀山神以求保佑。因端午之后青草渐盛,家家牲畜开始放牧,为了祈愿牲畜在山上放牧时平平安安,不出意外,古人便留下了祭祀山神,表达美好愿景的习俗。特别是家养雌畜者还要到山神庙“扬幡”,祈求再添良驹,繁衍旺盛。三是鼓祭。武山在过去一直保持着一种传统,就是农历四月才开始响鼓,先由小孩子响起,直到中旬过半,大人们才开始旋鼓,至五月初三开始进入高潮,白天夜晚都旋。端午达到巅峰,相邻各村旋鼓队都要集中到附近一个大村去旋。集中旋鼓,可加强村际交往交流,参加民间组织的大型祭祀活动,年轻人也可一展风采,把本村的旋鼓文化、精神风貌、文明礼仪向外进行集体展示。在出村前或回来后,旋鼓队都要在各自村子的庙里旋鼓上香。晚上旋到十一时许,便收鼓回家,直到翌年再旋。
我家有一面鼓,比现在的两面鼓还大,顶部正中印一颗红五星,分产到户前一直挂在墙上,被烟熏得黑亮,只有扫房时才取下来。有一次,出于好奇我拿起鼓摇了一下九连铁环,敲了一下鼓面,顿时发出悦耳的声音。正在兴奋之际,父亲严厉呵斥,我赶紧放下。我对鼓的神秘感由此而生。年后,旋鼓逐渐走向复兴,我也慢慢知道了鼓的用场和讲究,明白了父亲当年呵斥的缘故。
武山的南北山区在五月初五晚上有“点高山”的习俗,如榆盘的四寺湾村,滩歌的代家沟、黑池殿等村,龙台的贾山村等很多村子一直延续着这一传统。“点高山”就是晚上在山顶开阔处点燃一堆柴火,人们围着火堆旋鼓,旋一会后还要在火堆上纵跳。“点高山”有传统的祭祀意义,而跳火堆则寄寓趋吉辟邪,祈愿吉祥平安。“点高山”的跳火堆与秧歌“卸将”时的跳火堆具有相同的意义,这也显露出旋鼓与秧歌具有一定的渊源,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的演化,旋鼓的程式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更多的用在节庆、祭祀、文艺演出等活动中,而端午旋鼓兼而有之。
趋吉纳祥几乎是每个传统节日共有的内涵,端午节来临,小孩儿带上红色为主的彩线“手宽儿”(武山方言,指手镯),胸前佩戴一个荷包,喜气又漂亮。红色喜庆寓意辟邪,荷包装香料,可驱蚊虫邪祟,兼有装饰和实用双重功能。采集新艾熏针、薄荷驱疾,制作蛤蟆墨锭以治病,都是端阳之日的功课。蛤蟆墨锭就是人们拿着写字用的墨锭,抓到蛤蟆,将墨锭从蛤蟆口中塞入。蛤蟆死了,它身上的毒液都浸到墨锭里,便成了蛤蟆墨锭。日后有人遭蚊虫叮咬,恶毒不散,即以蛤蟆墨锭涂擦,很快毒散肿消,恢复正常。端午之后,草盛虫长,各种疾病渐生,人们提前预防,驱疾纳吉,成为这一节日特有的活动。
青山隐隐,古韵悠悠,一堆柴火忽暗忽明,一群矫健的身影围着火堆回旋跳跃,围观的人们开始散去,一年的端午节进入尾声,美好新生活的画卷正向人们打开。
作者简介
令陆胤,甘肃武山人,武山县作协副主席,现供职于武山县文物局。有百余篇文史、文学作品发表在文物报、甘肃时报、兰州时报、天水日报、陇右周刊、《陇右文博》《文化遗产与保护》《甘肃史志》《渭河文化》等各类报刊杂志。曾任《武山旅游文化》《丝路明珠拉梢寺》副主编,参编《退桼堂诗词》等著作。
作者/来源:武山融媒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