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上观新闻
节
日
DRAGONBOAT
FESTIVAL
清乾隆缂丝石湖赛龙舟图
藏于上海博物馆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许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其中一个。年,端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起,她又与清明、中秋一起,被列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
端午节如何由来又如何演变?
它对于中国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今天的我们如何过端午?
这个端午,就让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市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勤建,上海民协理事、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民俗专家毕旭玲与大家一起说端午、谈民俗、聊文化。
民俗专家陈勤建:
端午节的由来与民族精神魂脉
我以为,端午节是我国先民顺应天时地利而形成的独特的生态情缘,其间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概括之,端午节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季节性自然防疫保健卫生节。在历史长河中,它不仅包含着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意义,还被赋予了不畏自然和社会的险阻(如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等诸多文化内涵,日益成为中华民族弘扬爱国主义和传统民俗文化的盛大节日。此外,从深层文化角度来看,端午节还蕴含着我们的先辈对天、地、人——身体和心灵融和的感悟、调和、调适的精神文脉。它是我们先民所创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一朵奇葩,多元文化时代国家现代化建设重要的精神力量。
清余穉端阳景图轴
藏于故宫博物院
具体到端午节俗的由来,历代有不少说法:
纪念屈原说。这是最为流行的解释,在如今的普通百姓当中几乎已成为常识。但屈原说虽流布范围广,但是并不能作为端午节最初的起源,只是后人逐渐将屈原之死附会杂糅到节日内涵中来的。
唐李昭道龙舟竞渡图页
藏于故宫博物院
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最早记载此事的是汉末邯郸淳写的《曹娥碑》(《丛书集成初编》本《古文苑》卷十九)。其文云:“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以汉安二年五月时迎五(伍)君(宋章樵注:伍子胥为涛神),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时娥年十四,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
北宋曹娥投江砖
藏于故宫博物院
辟邪说。这一说法其实是端午节起源诸说中最先提出来的。《玉烛宝典·五月仲夏第五》引《风俗通》曰:“夏至、五月五日,著五采避兵。题曰‘野鬼游光’。俗说五采以厌五兵。游光,厉鬼也,知其名令人不病疫。”
清乾隆徐扬端阳故事图册之系采丝
藏于故宫博物院
我国节日文化丰富多彩,为什么独端午节可以成为四大节之一并最终获得官方的认可被立为法定假日?我认为究其根本是端午节俗中的精神魂脉自远古至今一直在牵动着我们的心神。
首先,端午节是先民触景生情,对人生和生命一体化精神意识的独特理解和感受。端午节在我们古人心目中是生命转化,万物由新生转入茁壮生长的最佳季节。
清郎世宁午瑞图轴
藏于故宫博物院
其次,端午节节俗是我们先民在与自然环境长期共存斗争中自我保护精神意识的体现。据文献记载,五月初五正是九毒之首,为了驱邪祛毒,于是古人想出许多办法来防病强身,端午节便成了人们打扫卫生和“压邪”之日。家家户户有挂艾叶、菖蒲、食粽子、饮雄黄酒等习俗。这些习俗,实际上就是采取一种很简单,但又很实用的办法,来达到我们除病、除疫、保健的功能。
再次,端午节俗积淀了民族固有厚重的精神内涵。端午节起始与古人顺应节时的养生理念有关。这反映了我们先民自远古以来一直在孜孜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体现。
明郑重龙舟竞渡图轴
藏于故宫博物院
闻一多先生在当年的《端午考》《端节的历史教育》中指出,端午是我国先民不畏天命,顺势开辟利于自己健康发展的生存环境、健康体魄的节日外化形式。辟邪一类的说道,仅是端午文化的外在形态。所以,端午节的灵魂就在于我国远古先民面对自然界中的不可避免的不利变化,不惧怕、不畏缩的大无畏精神,顺其自然、利用自然,团结一致、迎难而上、共渡难关,最后安然地进入新的生活境界。端午节的民族精神魂脉,应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的精神力量,继承和发扬是我们后人无法躲避和推脱的重大责任。
民俗专家毕旭玲:
端午节驱虫防疫神话及对当下的意义
在中华传统节日中,不少都有相关的防瘟防疫神话。端午节就是其中之一,与之相关的就有雄黄神话、菖蒲神话、艾草神话等。
天师斩五毒版画
取自中国版画全集
雄黄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矿物,具有杀菌防瘟的效果。雄黄很早就被认为是蛇类的克星,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记录说:从前,园丘栖息着很多又大又毒的蛇,同时也生长着诸多珍贵的药材。黄帝想上园丘,仙人广成子教他在身上佩戴雄黄,毒蛇因此都被驱走了。宋代《云笈七签》中的《轩辕本纪》也载:黄帝时期有巨蛇到处害人,黄帝用雄黄把它们赶走了。关于雄黄克蛇,最为我们熟悉的神话可能是白蛇传:许仙在法海的挑唆下,于端午节当天劝白素贞饮下雄黄酒,白素贞因此现出了原形。
旧剧照断桥
右陈德霖饰白蛇;左余玉琴饰青蛇
藏于故宫博物院
菖蒲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典术》说:尧帝当政时,上天降下精气在庭中化为韭类植物,感百阴之气而长为菖蒲,因此菖蒲又被称为“尧韭”。《春秋运斗枢》又载:玉衡星散落于大地化为菖蒲。从神话内容来看,大约在原始社会后期,先民对菖蒲的药用价值已经有了一定认知,因此将其神化为上天降下的精气或吉星。因为有这么显赫的出身,先民对菖蒲相当重视,形成了菖蒲崇拜。《后魏典略》记载说:魏孝文帝南巡的时候,在新野的潭水边遇到了两次菖蒲花,他认为这是大吉之兆,于是下令修建了一座两菖蒲寺来纪念。
清王时敏端午图轴
藏于故宫博物院
艾草也是一种很早就被先民认知的药用植物。早在先秦时代,艾草就被用于灸术,被认为是能驱邪治病、杀菌消毒、延年益寿的神草。在江苏如皋,流传着一则汉代方士费长房用艾草治疗疫病的神话。相传,费长房有一次站在海边眺望远方,发现滨海的风水宝地如皋有病魔作祟,于是便下令徒儿带上驱邪神草——艾草前往,艾草治好了当地民众的疫病。此后,如皋民众便形成了在端午节前后供奉鲜艾的习俗。
清董棨太平欢乐图册之采艾
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同治明黄色缎地平金银彩绣五毒粉盒
藏于故宫博物院
上述防疫神话在端午节俗中得到了传承。元代《岁时广记》载:“端午刻蒲剑谓小人子,或葫芦形,带之避邪。”明代《山堂肆考》云:“端午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虎,粘艾叶以戴之。”明代《五杂俎》也记录说时人于端午日“以雄黄入酒饮之,并喷屋壁、床帐,婴儿涂其耳鼻,云以辟蛇、虫诸毒。”
明五毒艾虎纹补子
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
清布老虎
藏于故宫博物院
可以说,端午节是古代的卫生防疫节,它的起源与防止夏季疫病有关。随着温度升高,包括蛇虫蚁鼠在内的各类传播病毒的动物活动愈加频繁,向人类传播疫病的可能性也大增。为此,先民掀起了一场旨在灭害防疫的全民卫生运动。端午节驱虫防疫神话中传承的是以驱赶、杀灭病毒源头的方法来预防瘟疫的经验。
对于现代人来说,一方面是传承传统节日习俗中那些有价值、有意义,与时代精神不违背的内容,比如祭奠先贤、保持卫生等;也可以结合现在社会现实对传统习俗适度发展,比如发展香包产业等。食粽和悬挂菖艾就是很好的习俗,食粽让我们想到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可以传承与发扬他的爱国情怀。悬挂具有杀菌消毒作用的艾叶提醒我们好好打扫卫生,避免细菌病毒感染。
聊了那么多
你的端午又将如何度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