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五月节,午日节,龙舟节等等有多个别称,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节日习俗有赛龙舟和吃粽子,除此之外,还有沐兰汤,挂艾草,戴香包,饮雄黄酒等诸多习俗。而端午节一直以来广为人知的由来是屈原投江,但是很多专家学者质疑这个说法,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人们说法不一,众说纷纭,约有10种说法。
一是闻一多先生《端午考》的考证,认为端午节是源于古代百越地区,现在的东南沿海一带,以龙为图腾的部族进行图腾祭祀的节日,有以龙舟竞渡的形式举行祭祀的习俗。从考古研究的发现和出土的文物来看,认为闻一多先生的考证是有道理,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确实居住着以龙为图腾的部族,即古百越族。
二是认为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种说法最早出现于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但是端午节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之前都没有屈原的记载,相隔百年史书上却没有关于屈原的相关记载,因此胡适怀疑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个人,将端午与屈原联系在一起是在南朝,他认为可能是司马迁道听途说下写了《屈原列传》。
但是中国数千年来,官方一直在宣传端午节的起源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原因在于屈原是忠君爱国的典型,符合统治阶层的需要。本质上屈原是忠心的臣子,就算楚王放逐他,他依旧心系楚国,心系君王,当秦军攻破楚国,屈原不忍看自己的国家被毁,投江自尽。屈原是忠君爱国的榜样,符合统治阶层的根本利益,端午节就成了用来纪念屈原的节日。
三认为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出自东汉蔡邕《琴操》记载。介子推跟随重耳(后来的晋文公)逃亡卫国时,被一个随从偷走粮食,重耳快饿晕过去,介子推就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给重耳吃,重耳说以后做了君王一定好好报答。重耳后来当了国君,介子推却入绵山成为隐士,为逼出介子推,重耳下令三面烧山,最终发现母子两人的的尸首。
四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正逢吴越之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越国贿赂吴国太宰,陷害伍子胥,夫差听信谗言,令自尽。伍子胥临死前交代,死后把眼睛挖出来,要亲眼看着越国入城灭吴。夫差闻此大怒,在五月五日这天将伍子胥的尸体投江。因此也有传言说端午是纪念伍子胥。
五是纪念救父投江的孝女曹娥。东汉时,曹娥父亲不幸溺水,曹娥年仅14岁,在江边号哭,在五月五这天投江,五日后抱出父亲的尸首。此事传入县府知事耳中,以碑纪念。后人有感曹娥的孝节,还在曹娥投江处修建了曹娥庙。
六是源于越王勾践操练水军。
七是据《礼记》记载,端午起源于周的蓄兰沐浴。
八是认为五月五祭祀先祖日,源于《道书》的说法。
九认为源于夏、商、周的夏至说。这种说法最开始是由黄石先生在《端午礼俗史》提出。而后学者纷纷补充,提出端午即夏至的说法。
十是为了纪念在五月五投江而亡劫富济贫的四位豪杰,当地百姓在这天悼念这四位豪杰。
端午节由来说法不一,学者更多认为是祭祀龙图腾说和夏至说,无论是哪种起源,端午节是我们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对中华民族有特殊意义。在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年,被联合国文教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