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端午”(端五),“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
我们所认知的端午节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屈原,传说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南朝梁宗懔编撰的记录古代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荆楚岁时记》载:“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世人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也有些文献认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尸沉于钱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为早,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与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如划龙舟与食粽子。
更有传闻曹娥相传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溺于舜江(今曹娥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后曹娥的尸体抱父尸浮出水面,就此传为神话。
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不尽相同的习俗。比如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节不仅有在这么多的活动,当然少不了传统美食——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传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产黍)做粽,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比如以下一些风味的粽子。
肇庆粽
湛江鸭母粽
云南草木灰粽
四川辣粽
山东黄米粽
嘉兴粽
上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