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上海药讯上海药讯
直至今日,每逢端午节,我国许多地方还流行泡药浴、饮药酒、佩戴药囊,在家门口插艾叶、菖蒲、挂雄黄袋,给孩子们戴虎头帽、穿五毒肚兜、系无色丝等许多民间习俗。
1
艾草
农历五月,艾草的长势旺盛,插艾草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们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一来可以避邪,二来用于驱赶蚊虫。这是由于艾草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能产生奇特芳香,燃烧艾叶还可以杀菌消毒。
据《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现代研究证明艾草能有效抑制及消灭一些病毒,并增加抵抗力。以艾叶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如艾附暖宫丸、当归调经丸等,多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宫冷不孕等妇科病。
艾叶临床上多数外用,将艾叶捣成绒,制成艾柱、艾条,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
2
菖蒲
古时端午节,家家户户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就像贴上一道灵符,说有驱魔祛鬼神效。
这并不仅仅是古人的美好愿望,菖蒲的确具有相关的药用价值。菖蒲是天南星科的多年生芳香草本植物,常生长在沼泽地、水田或溪流边。菖蒲的根茎叶含有挥发油,揉碎叶子就能闻到浓郁的香味,以根茎的香气最为强烈,故常以根茎入药,性温味辛,主入心、胃二经,有芳香化浊、开窍祛痰的功效。
菖蒲的水浸液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古时候,还有人把菖蒲捣碎用来治疗痈疽、湿疮等,同时,菖蒲根茎捣碎的原液兑水,还能驱赶虫害。
古人将兰、菊、水仙、菖蒲誉称“花草四雅”,可见端午节悬挂菖蒲也是一件雅事。人们还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
3
雄黄
每到农历五月天气渐热,五毒(即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也开始活跃起来,于是民间就产生了各种驱五毒的活动,“雄黄酒”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重头戏”。
端午节正午,人们将买来的雄黄粉末掺在酒里调成雄黄酒,再用菖蒲、艾草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和床下等,具有较强的杀虫作用。或将酒涂于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
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粉末掺在刚汲来的井水,大人小孩用雄黄水洗脸洗身,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皮肤病作用。
雄黄是一种矿物药,俗称“鸡冠石”,主要成分是二硫化二砷,并含有汞,有毒,故雄黄内服宜慎,一般入丸散用,外用即适量熏涂患处。性温味辛,归肝、大肠经,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等功效,临床用于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等疾病。
4
午时茶
午时茶是台闽粤民间盛行的保健节俗,人们习惯在端午日正午泡饮。
有记载午时茶的中药配伍中,大量的就是茶叶。南方人还习惯泡饮独特的“柚茶”(也习惯称“午时茶”),这种茶用柚重约好几斤,每颗压挤入茶叶约克,然后用线缝合挂于通风处自然风干。
待到端午节,柚汁早已被茶叶吸收,饮用柚茶对于缓解消化不良、慢性咳嗽、痰多气喘等症状有好处。
(文/医院药学部倪晨旭)
■上海医药集团特别支持
本文版权属于上海药讯,配图来自网络,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原标题:《端午节与“药”结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