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说端午节起源于苍龙七宿,你们会不会觉得我犯中二病?还是什么小说、动画片看多了?其实端午节还真就起源于星象之中的苍龙七宿,屈原只不过是恰巧在端午节投了江,当地人才在过节的时候融入了他的故事传说。
01、小时候我们学的端午节来源,只是个故事,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接受过N年义务教育的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个屈原是楚国的忠臣,他给楚王提出诸多建议,但是楚王偏偏不听,还故意疏远他。后来楚国被秦国消灭,屈原不肯投靠秦国,就抱着石头投江,来展示自己的高洁品质。
听闻此事的老百姓们,都非常敬佩屈原,于是就相聚在江边祭拜屈原。为了让屈原的身体保持完好,他们就把饭团喂给水中的鱼儿,也有的把雄黄酒倒入水中。于是,这一天就逐渐成为端午节,人们也就在节目里举行划船、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活动。
然而,真相并非如此,上面的只是一个故事传说,只能图一乐,根本经不起仔细推敲。如果真为了保持屈原的身体完好,为啥不把他捞出来呢?撒点儿饭团、撒点儿酒,能有什么用?这根本不符合逻辑,战国时期的人们也没那么傻。
02、将屈原跟端午节绑定起来的,是屈原去世年以后的小说《续齐谐记》
有些人在查阅屈原和端午节的相关来历时,查到了《续齐谐记》这一本书,看到了书中写道:
屈原五月五曰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曰,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曰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投了江,楚国人为了纪念他,就把米饭塞进竹筒里再扔到江中。后来一个有文化的人路过,就说这种行为的初衷很好,但是水里有蛟龙,你们这方法不顶用。要想让蛟龙忌惮,必须要用楝叶包裹住粽子,再用彩色的丝线缠几圈,这样才行。
有了这么清晰的一段话,很多查资料的人就觉得目的达到了,原来端午节就是这么来的,我懂了,我可以去跟人炫耀了。
其实再细心一点儿,就会发现《续齐谐记》根本不是正经的史书,它只是一本志怪小说,里面写的都是“牛郎会织女、张华识别斑貍精、赵文韶与清溪女神人神相恋、五月五日作粽祭屈原”这种故事。你能拿着这种小说当史书吗?难不成再往后,我们要拿《西游记》去告诉后代,这是唐朝一个和尚带着3个妖怪去取经的记载?
03、端午节起源于古老的星象崇拜,这个节日对应着苍龙七宿
正经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时期,它比屈原早了不止年,那时候人们拥有着原始的天地信仰和祭祀文化,拥有大智慧的人喜欢“观天象、察地理”,他们总结出了一套完善的观星文化,这些文化还很深奥,当代人只有专门研究天文学的才去学习,普通人听了就头大。
简单的来说,就是五月初五这天,天空之中的苍龙七星刚好处于正南中天,非常的中正,《易经》把它称之为“飞龙在天”,是最为吉利的象征。人们为了感激这个“龙”,就举行了图腾祭拜的各种活动,其中就包含了赛龙舟。从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来看,多年以前,人们就造出了木浆和独木舟,上面还雕刻有龙形。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赛龙舟就在吴越、荆楚之地非常的流行,它根本不可能起源于战国末期的屈原。
此外,吃粽子这件事,也不是为了纪念屈原。粽子原名叫做角黍,它是比屈原更早的食物,准确来说是供品。最初的角黍是牛角的形状,它是用来代替真实的牛上供给祖先和上天。毕竟真的牛太贵了,寻常人家搞不出来这么大的手笔,在丰收之后,用米和竹叶来做成牛角的样子,也算是聊表心意了。
在古人的观念之中,那粽子的叶使用的是箬叶,属阴,粽子的米是黍米,属阳。这2样东西相结合做出来的粽子,象征着阴阳调和,可以驱邪辟毒。
可以说端午节里面包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也蕴含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我们要珍惜端午佳节,把这个节日好好地传承下去,让后世子孙也能记住中华民族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