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癜风该怎么办 https://m.39.net/pf/a_4591211.html关于端午节粽子的来历,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屈原传说。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屈原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还有一种不同观点,认为粽子的来历和古时三晋先民治水的故事有关。颛顼帝时代治水官员台骀,为治汾水水患,奔波南北,为解决百姓每天的饮食问题,人们想出了用竹筒和芦叶等包裹食物、以木筏相送的办法,民众争相效仿,并渐渐流传开来。而我也比较认同这种说法,是因为“粽”本作“糉”,《说文》即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集韵》又云“糉,角黍也。或作粽。”而芦叶及黍皆北方之物也,即便是现在,每年五月初五,山西民间仍有以粽子祭奠汾神台骀的习俗。不论端午食粽是否与屈原有关,但和中国其他传统节日一样,端午节本身即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究其起源,五月初五原本是夏季一个“五毒”横行、瘟疫频发的“恶日”,端午节就是为除瘟疫、辟邪祟、求吉祥,并以地域形成了吃粽子、挂菖蒲、插艾叶,佩香囊、喝雄黄酒、赛龙舟等习俗。故而又有端阳、午日、端五、重午、重五、午日、艾节、蒲节、夏节、五月节等不同称谓。包粽子的事也是提前几天就得筹备。合阳的徐水、金水沟内有不少泉眼,涵养出大片的芦苇。夏日的芦苇叶子又宽又厚,正好用来包粽子。妇女们三五结伴,到沟下“打粽子叶”。端午的先一天把粽叶放在锅里煮,除去粽叶表面的绒毛,使之光滑柔韧。再从锅里将粽叶捞出来在清水中洗净,三个一沓折好备用。过去江米较少,包粽子的米大部分是农村人自种自碾的“软糜子米”(也称黄软米或黏糜子米),色黄软糯,口感极佳,如今已成稀罕之物了。把米和红枣泡好,便开始包粽子。包好,再入锅慢火煮熟。剥开粽子,一股淡淡的苇叶的清香沁人心脾。也有的人在粽子里不包枣,煮熟后剥开,撒点白糖或淋些蜂蜜,香甜可口。粽子飘香,不由唤醒我童年的端午记忆。那在母亲巧手中舞动的粽叶和插在门框上的艾叶彷佛就在眼前,想想那和着米香枣香的粽子,引人垂涎,自然的清香更令人回味。作者简介:李军,合阳人,中国食文化传播使者、市作协会员、李军伊尹文化工作室负责人。*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主办: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编:赵粉绒本期编辑:小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