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言论。一方面,从东晋时期开始一直到现在,近年的时间,都流传着:蛇惧怕雄黄,遇到蛇的时候,撒一些雄黄,就能起到驱蛇、甚至杀蛇的作用。而另一种言论则表示:根据经验来说,蛇其实不怕雄黄的,只是厌恶雄黄的气味,而选择避让罢了。使用烟熏的效果反而比雄黄好得多。
一边是千年传承的民间风俗,一边是来自专家的质疑,哪种可信度更高呢?
科学实验
在一档《科学大求真》节目组中,曾经为了验证蛇是否害怕雄黄而做了一期实验,实验选择了三条蛇,分别是眼镜蛇,王锦蛇和水律蛇,其中眼镜蛇是毒蛇。
这三种蛇都有一个特点:爱吃老鼠,所以工作人员将蛇和老鼠分别放在不同的地方,然后在两者中间放上雄黄粉。如果蛇对于雄黄十分畏惧的话,那么它是不敢直接穿越雄黄粉到对面吃老鼠的。
当然,蛇是变温生物,对能量需求量小,吃一顿饭后一星期都可以不再进食。为了确保蛇对于老鼠是有兴趣的状态,工作人员“好心地”将其饿了一周了。
实验开始了,工作人员将雄黄粉撒到蛇和老鼠之间,然后静静地等待。然而,结果大出他们所料,这三条蛇皆无避让行为,它们直接爬过雄黄粉,将老鼠大口吞入腹中。
接下来,工作人员又选择蒜末进行测试,结果更加出人意料。他们发现虽然这三条蛇也都饥肠辘辘,但却没有一条敢越过蒜末去捕食老鼠。最后工作人员又测试了风油精的效果,它们也同样出现了明显的回避行为。
《科学大求真》不仅证明了蛇不怕雄黄,反而发现风油精和大蒜这一类更具有驱蛇的作用。不止是《科学大求真》节目得到了这样的数据,央视节目《是真的吗》也发现了蛇并不害怕雄黄粉。
《是真的吗》选择了三种蛇,分别是:王锦蛇,五步蛇和眼镜蛇,发现除了眼镜蛇外,其他两种蛇直接从雄黄上方爬了过去,只有眼镜蛇出现明显的回避行为。
这就很好地证明了,其实蛇并不害怕雄黄粉,接触雄黄粉也不会导致蛇类的死亡。那么蛇为什么会对蒜末和风油精的反应更大呢?
研究表示,很可能是因为蛇的嗅觉十分灵敏导致的。它的视力不发达,几乎全靠气味来感知环境,它们的舌头细长且分叉,能够将空气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粘附在上面,然后送入口腔内部,用它的犁鼻器来分辨气味,如此一来,即使空气中只有少量的化学分子存在,蛇也能感知到,并且感觉不适。
而当空气中存在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时,大多数蛇都会选择避让。蒜末和风油精产生的刺激性气味就比雄黄粉来得强。这便是蛇不惧怕雄黄粉,却对蒜末和风油精产生避让行为的原因。不过不同品种的蛇,嗅觉的感知能力不同,有一小部分对气味非常敏感的蛇就能够感知到雄黄气味,出现明显的回避动作。
蛇明明不怕雄黄,为何谣言还会传了上千年
1、古人为什么认为蛇怕雄黄?
这就要从遥远的古代说起了,“雄黄驱蛇”一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的《抱朴子》,其中记录着皇帝去蛇类众多的圆丘采药时,广成子教他在身上携带雄黄,蛇类就会避让而去。清朝的《清嘉录》中也记载着端午节的时候,可以在小孩的额头和足心点一些雄黄酒,然后将雄黄酒洒在墙根,可以驱赶蛇类。
虽然说古代早就有了这样的记载,但通过前文的实验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与其说是”蛇怕雄黄”,不如说是蛇讨厌雄黄的味道更为贴切。所以古人很有可能是将“讨厌”误以为是“害怕”,才有了上述的记载。
2、神话作品加深印象
小时候看过《新白娘子传奇》的朋友都知道,白蛇白素贞就是因为端午节的时候,不小心饮下雄黄酒显出原形,才把许仙三魂吓丢,所以蛇怕雄黄酒这个概念,打小就开始扎根在我们的脑海中了,再加之白娘子系列作品越演越烈,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看过相关作品,潜移默化的在我们脑海中就形成了这么一个定论。
其实不仅如此,民间传说中的“雄黄酒”威力更大。传说中,屈原跳江之后,乡亲们为了防止屈原的尸体被江内蛟龙吃掉,就向江内倒入大量的粽子和咸鸭蛋,其中一个老中医感觉这样也不太委托,又向江中倾倒了一坛雄黄酒,结果雄黄酒让蛟龙昏倒,浮出了水面,果不其然,蛟龙的身上还挂着屈原生前的衣服。于是人们就从那时开始,将雄黄酒涂在小孩的额头和脚底,以此来躲避蛇虫鼠蚁。
蛇不怕雄黄,还会怕什么呢?
尽管在现代人类的科技水平提高,我们也已经尽力地将蛇赶出人类的生活,但如果我们前往野外郊游或者是旅行,或者去公园散心依旧可能会遇到蛇这不是可以控制的。
遇到蛇时如何自救?
遇到蛇时我们首先要远离危险,如果不幸被蛇咬伤也不要去报仇,而是第一时间远离现场,避免第二次去受伤。
被蛇咬到尽可能记住蛇的外貌特征,因为不同的蛇。其蛇毒也是不一样的,每个蛇的治疗方式也是不同的。
联系医院,去救治。
减少肢体的活动,避免血液循环太快导致蛇毒扩散。
打蛇打七寸真的有用吗?
蛇很多时候可以随意蹂躏,但打蛇7寸完全是看运气的呢。7寸约等于23.33厘米,但是每一个蛇的体长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卡拉细盲蛇最长体长10厘米,请给我找找7寸在哪里。5米多长的森蚺与7米长的网纹蟒,7寸位置是头部。
有人说,别总看极端的,大多数蛇弱点就是7寸,因为也是一直流传的,也因为7寸是蛇的心脏,一击致命,但是这是否属实呢?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实验结果让你大跌眼镜。
曾经,央视财经频道《是真的吗》栏目,在黄山蛇类研究所做了“7寸”实验。
第一回合:常见的眼镜蛇,体格也是常见的1.15米左右。研究人员先在7寸位置做了一个记号,扔到野外地上,对着标记位置,经过几次成功命中,眼镜蛇倒地一阵抽搐,最后一动不动。拿回去开膛破肚一看,7寸标记点与心脏位置基本吻合。死因:是几次的严重重击促使心脏破裂致死。
第二回合工作人员采用了解剖蛇的尸体,来验证7寸之说是否准确。首先是1米长的王锦蛇,它的体长要比之前实验中的眼镜蛇要略短一点,然而它的心脏却在“七寸标记点”的上方。而后,工作人员又找来一条1.47米的王锦蛇,解剖发现它的心脏在标记点的下方。
看到这里,就有网友怀疑了:难道是体长的原因嘛?是不是1.15米左右的蛇,7寸正好是心脏位置呢?
于是,第三回合,为了不再“杀生”,研究蛇的工作人员解剖了一些之前自然死亡的蛇尸体,下面是长度和心脏位置:五步蛇,1.2米,10寸;五步蛇,1米,8.4寸;五步蛇,0.86米,8寸;圆斑魁,0.93米,10寸。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每个蛇都是不一样完全没有任何规律。7寸概率这么低,那碰到蛇怎么办?研究蛇的工作人员天天和蛇打交道,他传授了一个必杀技,大概意思是:野外碰到蛇要攻击你,不要找尺寸,蛇会先直立起来一部分,摆出攻击形态,你直接拦腰来一棍子,只要力道够,它的脊椎骨就断了,瞬间丧失进攻能力。
很多人经常会质疑,难道除了打蛇的心脏,难道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让蛇致命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我们打蛇的头部时,一般都容易导致“昏睡”的状态,如果有人打蛇的头部时,很容易误认为蛇轻松都被打死了,但是可以明确的说,蛇很容易昏睡,所以会被误认为蛇已经死了,结果没有死亡,等你放一会在哪里,过一会去看,你会发现蛇已经不见了,所以这完全是一个误区,大家一定要注意对蛇弱点的认识。
所以到了夏天大家出去游玩的时候也是要格外注意,如果说遇到了蛇也一定不要慌,知道了蛇的弱点就不用害怕了,你还知道蛇害怕什么吗?欢迎在评论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