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农历五月初四,明天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们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集祈福、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中国各地的端午习俗大同小异。吃粽子、划龙舟,这些全国大同就不说了。
M君是安徽庐江人,关于庐江本地的端午习俗来给大家说道说道——
在M君的家乡,端午节一到,无论城里乡下,各家各户的门上必定都要插上艾草。乡下有种的,城里有卖的。这艾草插在门上要一直保留到很久差不到完全干枯才会被扔掉,有些人家甚至会留到春节贴对联的时候。
还有一个习俗,很可能也是庐江之外其它地方所没有的。
那就是在端午这一天,出嫁的女儿,特别是头几年,要带礼物(绿豆糕不能少)回娘家过端午节。而作为娘家的外公外婆,我们庐江方言叫家爹家奶,要给外孙准备好一套新衣服作为回礼。
至于中午吃饭要喝雄*酒,晚上用艾草烧水薰澡,这些习俗不知道其它地方有木有?!
言至于此,情蕴于中,必发乎于外,M君要吟诗一首——
端午
龙舟鼓响棕子香,又是一年端午忙。
屈子祠堂今尚在,无人再骂楚怀王。
你看,一提到端午节,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是纪念屈原大夫的。网上甚至还有段子说——感谢屈原用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一天假期。
那端午节最初的由来,究竟是不是为了纪念屈原呢?
M君通过一通网上搜索查询,结果有了意外发现,真相竟然是……
别急,且听M君慢慢道来——
要想搞清楚端午的来历,先得搞清楚“端午”二字的含义。端午者,端即开端,午指农历五月。
古时候的历法是采用“天干地支配五行”的形式,从一月到十二月分别与“十二地支”或者说是“十二生肖”的顺序对应,比如:
正月,就是一月,又叫寅月,对应寅虎;
二月,又叫卯月,对应卯兔;
……
以此类推,故五月又叫午月。想想成语“猴年马月”中的马月大概也是指的五月。
中国的农历,也就是“干支历”,将一年十二个月按春夏秋冬来划分,平均每个季节三个月。春天是一月、二月和三月,夏天是四月、五月和六月……
五月正好是夏天正当间儿的月份,属于盛夏,是阳气最盛的时节。阳气旺,益辟邪。相传“五月初五”这天是人们借着旺盛的阳气打击邪祟的好日子。
所以五月初五端午节,最初其实是辟邪的节日。
另外,我们在端午节这天各地的习俗,细想想都跟“辟邪”有关!
比如:吃粽子。
我们都知道,粽子是用糯米做的,而糯米在古人眼里就有驱邪的功效,现在很多神怪小说和影视作品中都还有所体现。特别是八九十年代香港所拍的僵尸系列题材电影,僵尸道长林正英在片中为对付僵尸经常会有撒糯米、贴*符的镜头。
比如:插艾草、菖蒲。
这两样东西都得早起带露采摘,因为古人认为这类植物有驱蚊、驱虫的功效,挡在门上,也可以防止邪祟入宅。
比如:饮雄*酒。
雄*酒一直在民间拥有驱邪避祟的威名!“白蛇传”里的白娘子不就是在端午节这天喝下雄*酒现出原形吓死许仙的吗?可见雄*酒的威力在民间有很深的群众基础。
比如:挂葫芦。
葫芦在我国民间风水学里一直有“化煞”的作用,也是传说中的“辟邪圣物”。而且古人多用葫芦装药,故葫芦有克制五毒、包治百病的象征意义。
想想小时候看的葫芦兄弟动画片,他们在片中大战的妖怪——蛇精、蝎子精,还有妖怪手下的小喽啰——蟾蜍精、蜈蚣精……这些不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五毒”吗?
比如:五彩线。
古人也叫它五彩长命缕,由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五种颜色的丝线所制成,也是一种辟邪神器。
综上可知,“端午”的真正含义是阳气最盛的一天,而“端午节”的含义是袪病、辟邪、驱邪的日子。
在民间传说中,端午节的起源大多是与三个历史人物有关。
一是起源于纪念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一是起源于纪念春秋末期吴大将伍子胥;一是起源于纪念东汉大孝女曹娥。
其实这些民间传说,均为后世杜撰附会之辞。
中国俗文化和现代民俗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刘锡诚在《端午习俗的流传与变迁》一文中论述:在我国,任何一个传统的民族节日即非*治性的节日,其起源或动因,大半都是或因农时、或因天文、或因季节、或因农作需要、或因生命延续需要而得以滥觞并逐渐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日期,一旦被全社会认同为全民性的节日,又必定附着了许多礼俗作为基本构成内容,也必然有许多关于这些礼俗的传说在民众口头上广泛流传,而这些因地而异的口头传说,反过来又对节日(包括礼俗)的延续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千百年来,楚大夫屈原的故事已深入人心。他的爱国情操以及他所抒写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人们对他忠君爱国却遭馋流放、自沉汨罗的遭遇“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唐诗《端午》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尽显端午节国人怀念屈原之情结。
因此,在民间,端午节仍以纪念屈原一说,影响最广泛亦最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