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的老刘是环卫工人,前段时间不慎伤到了腰部,到小诊所拿了外用药和内服中药,几天后症状减轻,他为了好得快一点,又再次到药店找方抓药,继续吃一周,但明显感觉不对劲。除了腹部胀痛、饭量下降、睡眠变差外,相继出现尿*、脸色发*等症状,医院检查,发现肝功受损。
临床上有时会处理一些服用中药引起肝肾功能和身体受损的病例,中老年人和学龄儿童多见。为什么受信任的中药用了会伤身,变成“毒药”?
有的媒体把中药宣传成“纯天然”、“无任何副作用”的形象,甚至把一些禁忌病人藏着掖着,这是不正确的。只要是药物,它就有适应症、不适用情况,用对能治病,用错就害命。
中药治病的历史,大致经历了4个认识过程:
一个是:先秦西汉时期,用“毒药”统称中药,提出用毒、减毒、毒发的方向,即中药=毒药。
一个是:东汉时期,延伸了“毒药”概念,把中药分为无毒、小毒、大毒三类,载于《神农本草经》。
一个是:唐代之后,发展“以毒攻毒”理论,认为毒性是药物偏性,只要对人体有益,就不叫毒药。
一个是:进入现代,结合药理、病理学说,对药材划分为有毒成分、副作用、不良反应等,其中有毒是指对身体损伤严重,有不可逆后果。
我国《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毒性中药品种28个,含砒石、水银、生川乌、生附子、斑蝥、红娘虫、蟾酥、雄*等,覆盖植物、动物、矿物类中药。
所以,传统中医自始至今,都没有否定中药毒性,而且延伸和告诫了中药的有毒成分,一些媒体所说的“中药无毒”、“大胆用”,藏着不可告人目的,祸害了中药信任群体。
滥用、乱用、误用和过量用有毒中药,会引起什么问题?有两大方面:
1、有毒性反应,对中枢神经、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带来损伤,降低免疫力,剂量过大时甚至直接致命。
2、出现依赖性、成瘾性,影响肝肾功能、有过敏现象,或后续引起致病、致癌问题等。
奇怪的是,为什么中医明知一些药物是有毒的,还要入药治病?不怕带来麻烦和砸中药牌子吗?
其实,中药发展历经千年,受限于科技落后,很多药材靠的是“人体试验”获得第一手数据,药方看起来含有毒性中药成分,里面却有“6个玄机”。
1、入药有讲究,如植物药,区分根、茎、枝叶等部位,以毒性较少的部分入药,如细辛。
2、炮制有讲究,除药食同源药材,大多数中药需炮制,炮制过程中减毒,甚至从有毒变无毒,如半夏、苍耳子等。
3、配伍见功力,有的中药大毒,与合适的药材配伍,却能起到毒性中和、药效大增的奇效,如附子。
4、煎煮来帮忙,中药通常要熬煮混合成汤药,这个过程是除毒、中和的好时机,如果是大毒,煎煮后成微毒。
5、损益总衡量,对一些急症、重症病人,情况紧急或无药可用,即使药材有毒,但能救命回阳,仍值得一试,中药在这方面创造过大量奇迹。
6、剂量不外传,用多少、怎么用、什么时机用,成为“不传之秘”。哪怕拿到了药方,没有剂量,仍是“一抹黑”。
至于发生中药伤肝肾、中毒等问题,大多数是7个原因:偏听偏信、方证不合、用量失当、煎煮乱来、药材污染、没有中病即止、医生未考虑患者个体差异等。
不过,有5个常见中药,毒力不小,但容易让人放松警惕,存在乱用、误用的大概率:
1、土三七,极易和三七药材混淆,乡下乱用较多,以为是活血化瘀,结果带来肝损伤。
2、艾草,当前正大量生长,直到端午前后,艾草有微毒,适量食用可升阳祛湿,但长期吃、大量吃则伤肝。
3、胖大海,号称“护嗓卫士”,其实只对风热邪毒引起的咽喉嘶哑肿痛有效果,其他的病因则无效,乱用引起腹泻,伤害免疫力。
4、草决明,可养眼、防心血管疾病,但过量用、大量用会导致腹泻、胃部不适、降低食欲和睡眠。
5、甘草,中药材的良药,作用突出,但乱用、误用会伤肾、有水肿和上瘾的问题,含有甘草的复方甘草片早已限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