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旧锦新样金文兵岑寂之中见性情澎湃在线
TUhjnbcbe - 2023/10/7 17:39:00
                            

原创金文兵读书杂志

编者按

世人皆知沈从文后半生从文学创作,转做“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成绩很大;但未必都知道另一位现代文学作家施蛰存,在几乎相同的时段里,投身碑拓搜集工作,成为他闲寂日子里生活的全部。如何理解施蛰存这一“金石”事业,这篇文章做出了体贴的讲述与梳理。

岑寂之中见性情

金文兵

(原载《读书》年11期)

一九六二至一九六五年对于中国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文人而言,注定是一段岑寂的日子:无论是沈从文的惶然不安、蜷身故宫,还是施蛰存的闲寂终日,与金石为伴。如果说孤独无望的沈从文只能在古代服饰研究中寻找慰藉,那么施蛰存也只有沉迷碑拓搜集工作,竟日不辍。最终前者奉献出的是沉甸甸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后者则为《唐碑百选》《北山楼碑跋》等十多种金石学著作。对于那段历史人们早已习惯了健忘,对于他们所做过的工作也是当然地和故纸堆联系在一起,从而没有人能够体察到他们在这段日子里的内心真实感受。在这个意义上,《施蛰存日记》尤其是《闲寂日记》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心灵的实录。

晚年的施蛰存在鉴赏器物铭文(来源:zhwx.ecnu.edu.cn)

读施先生从容简约的《闲寂日记》,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宠辱不惊的老人,在按照自己的方式接洽着命运的安排。除了闲寂,几乎看不出失意的现实给他带来更多的影响。蛰居北山楼的老人,在他自诩的“四窗”中单单把创作之窗谨慎关上,但依然只手撑起另外三扇窗,在金石碑拓、外国文学、古典诗词领域自得其乐。严格讲,他以小说为主的文学创作早自一九三七年就已终止,转而致力于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解放后的五六年间,又做了大量的文学翻译工作;到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就只剩下古籍和碑拓成为他终日摩挲、赏玩的手边之物。他在金石学方面的成就,也主要得益于这个时期。

这从《闲寂日记》里可以看得很清楚,或玩碑、或抄碑、或撰碑跋、或访碑购碑,竟日不辍,心无旁骛,几乎就构成了他在闲寂日子里生活的全部。而得碑之喜,玩碑之乐,也是情不自禁,跃然纸上。一九六四年五月二十三日得老友李白凤寄自河南的拓片,乃欣然记上一笔:“一日之内得碑十七种,摩挲至深夜,殊不觉倦。”而查阅一九六三年和一九六五年元旦的日记,能够排遣岑寂或聊以自慰的也只有碑拓:

晨起,独坐小室,殊岑寂。检去年所购碑本,凡唐碑十,唐墓志七,晋碑一。五年以来,去年所得最少。自朵云轩停止供应碑版拓片后,上海无地可得此物矣。郛休碑求之多年,近始得之,虽非佳拓,矣自足珍。(一九六三年)

尽日玩碑为乐,展阅所得旧拓西狭颂,下有望三益斋印,又盱眙吴氏珍藏印,始知此是吴仲宣(棠)故物,去自今亦百余年矣。(一九六五年)

集碑对于一个闲居的老人而言,是一种兴趣与安慰,但也是一种奢侈。在购买碑片和与碑片有关的古籍时,遇到手头窘迫,或只有慨然放弃,或欠下债务。放弃当然是很无奈的事情,而欠下的钱款也总是要还的,这时他能做的是卖书。卖掉手头用不上的书,买回自己想要的书,或者偿还欠债,这在《闲寂日记》里常有记载。如在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卖去西书卅四本,得五十元,将以付千帆碑价”。虽是寥寥几笔,其实从中也不难管窥到当时文人的一种生活实况。一九六四年二月八日,施先生就又写到“卖去西书四十六本,得四十元,聊以卒岁”的事实。而次年除夕,“怀中仅余二元”(一九六五年二月一日)。对于岁末年初的囊中羞涩,施先生戏言:“昔罗瘿公甲子卒岁仅余一元,余已较胜之矣。”据施先生的自我估算,他的西书收藏量当在两千册之上,“十之九皆英文本”(一九六三年四月二十四日)。这些书除了抗争时期毁于兵灾四五百册外,“近年来陆续斥售者凡六七百册”。数字不可谓不惊人,以至于二十多年后研究三四十年代上海都市文化的李欧梵,还在旧书市场淘得施先生的不少藏书。

年,施蛰存在北山楼与所藏碑拓(来源:cnarts.net)

单从石刻收藏的角度来看,《闲寂日记》无疑是一部金石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但它所包含的又绝对不只是这些。施先生对日记文体有自己独到的理解,甚至可以说偏爱。早在一九三四年,他就编译过一本包括托尔斯泰、曼斯菲尔德、乔治桑、高更等在内的外国近代文人日记,认为它们均是最个人化的美文作品。而后,他又在《十年治学方法实录》一文中高度赞誉夏承焘先生的《天风阁学词日记》,“可以目为‘词林外史’,还可以入《今世说》”。他在对中国文人日记进行历史性概述的基础上,认为日记文学具有文学性与史料性的双重价值。但施先生不喜欢《求阙斋日记》《越缦堂日记》之类“早已意识到将来的读者”的日记,他喜欢的是《湘绮楼日记》《缘督庐日记》这种“为自己而记”的日记。施先生的《闲寂日记》就保留着后者的遗风,翻读它不仅可以获得某种见识,还可以看到一个文人的心境与性情。其记录集碑经历的文字,也可以做如是观;而另有一些文字,看似寥寥闲笔,实则也是别有意味。

除了碑拓,施先生还在日记里用轻简的文字记录着与亲友之间的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在他书斋之外的日常生活。比如和妻子的相濡以沫,对子女的牵挂之情。因为历史的原因,自己蛰居在家,而子女则是天各一方,有的远在新疆,有的孤身西南边陲,以致有个病痛,也只能老夫妻俩互相照应,搀扶就医。而作为对子女的一种挂念性文字,日记里惜墨如金,只是就子女何时来何时走,或何日得信何日复信,草草记上一笔。只有读一九六三年八月四日的日记,才能体会到一个做父亲的真实心情:“迈儿成婚,家下无余屋可作洞房,因假雷君彦丈家小楼一角为临时合卺之所。今日迈儿假满去南宁,计新婚休假只二周耳。婚事草草如此,亦可兴慨。”另外在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八日,施先生六十寿辰。上日记载:“明日为余六十生辰,儿媳辈为治疱,晚间暖寿,颇不寂寞,惜诸子均不在耳。”当日又记:“自念入世匆匆六十春秋,多在刀兵水旱*治纷乱中过却,可谓生不逢辰矣。”这是日记中仅有的一次对命运发出慨叹!多少让人联想起他的小说《妻之生辰》中主人公的影子,算是闲寂生活中又一种心理写照。但总体上看,施先生还是一个身处乱世、处变不惊的人。每逢传统的纪念性日子,比如儿子成婚、自己和老伴的寿辰,还有冬至祭祖、老人忌日、重五薰术蘖饮雄*酒、赴杭州西湖边祭祖等,他也会按着旧俗去做,然后记上一笔。在他处理日常生活的迎来送往当中,完全显示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作风。所以读他的日记,就会有闲寂、简约之感。其实这本身也正代表着一个历经磨难的老人面对现实时所保有的从容处世态度。

作为30年代“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人物,施蛰存在心理分析(尤其是女性)小说上进行了卓有成就的探索。《妻之生辰》,收录于施蛰存于年出版的小说集《善女人行品》中。图为《善女人行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年版(来源:douban.

1
查看完整版本: 旧锦新样金文兵岑寂之中见性情澎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