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长达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不少文化得到了传承。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根据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对文化的定义:“为社会创造意义的一系列的价值观和实践的综合即为文化。”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和节日的传承的根本在于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力。其核心原因即为我们骨子里流淌的农耕文明。
一.农耕文明与中国文化:
文明的产生与地域环境有着很大的关联。比如古希腊三面环海,且土地面积小而不适宜耕种,因此古希腊人民发展了航海和商业文化,与他国进行交易买卖,从而繁荣昌盛。又比如蒙古和匈奴,长期生活在草原上,因此有着游牧民族文化。中国历史上以*河流域为核心构建国家,自宋代以前多以长安和洛阳为首都和陪都。渭河和洛河流域土地肥沃,面积广阔,适合耕种。因此正如刘成纪所写,中国自仰韶时期起,以*河流域为地理核心,以农耕方式为根源的中原文化就为后世奠定了国家、*治、思想与文化的基础,塑造出中国特有的*治伦理、国家观念与思想认识的雏形。而根据他的观点,人地关系是中国的核心,其次才是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人民对土地的依赖在古代文献中随处可见。比如在甲骨文中,有“艺”和“乐”两字:前者的本意是种植,而后者的本意是在秋天谷物丰收时的快乐;而“美”亦与畜牧相关。经过历史的变迁,“艺”逐渐从农艺演变成了“六艺”,而“乐”也从最初的丰收之喜演变为快乐和音乐。
二.农耕文明与中国传统节日:
在中国,传统节日是经过长时间历史的洗礼和沉淀而流传下来的,其中绝大部分无论是起源还是习俗均与农耕文明相关。其中最基本的自然是二十四节气。西汉时,“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文献《淮南子·天文训》。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二十四节气代表着我们的先人们已经探索得出了四季变化,以及每个季度应该做什么的规律。正所谓春耕夏播,秋收冬藏,二十四节气的本质是农耕文化。
除了二十四节气,春节也代表了中国的农耕文化。春节的本意是在一年的开始的时候,除旧迎新,击退年兽,祈求风调雨顺的一年。对农民来说,他们是靠天吃饭;在古代干旱时经常会有祈雨的法事。因此在春节时,人们也会通过祭礼等活动,祈求上天给予一个丰收的年份。我国庆祝春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尧舜时代,那时人们就开始扫房、祭灶、贴春联、放爆竹、塞压岁钱等等。据史料记载我国的春节,最早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腊祭”,夏朝时期就开始有了春节的意识。《尔雅》中谈到春节时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意思就是说:春节在夏朝时称为岁,在商朝时称为祀,在周朝时称为年。在汉代时,为了调养民息而制定了汉历,即为今天的农历。二十四节气和春节等节日均为这时确立的。与之相似的还有元宵节、重阳节、端午节等等。
三.卢宅与雅溪卢氏简介:
卢宅位于浙江东阳,是雅溪卢氏自宋代移居东阳后的住宅地。雅溪卢氏为乡间大户,在明清两代出了大量科举人才,从而大富大贵;其于东阳的卢宅也随着家族的扩大而不断扩大,并最终达到现在的规模。卢宅被誉为民间故宫;现在亦流传着:“北有故宫,南有卢宅”的说法。可见卢宅在建筑和文化传承上的地位。目前卢宅位于东阳市中心,汽车东站边上。
卢宅是目前为止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同时也是卢氏宗族文化重要的载体。南宋初,以周姜太公为始祖的卢氏后裔迁居至此,《雅溪卢氏家乘》记载,“吾卢氏系出姜姓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之孙,因助齐桓公登基有功,受封食采于卢,遂以封之地卢为氏。”千百年来,卢氏重礼乐,兴宅第、树立了极有自身特点的宗族文化,这其中突出体现在建筑、卢氏家族意识以及特色的民俗文化。
综上所述,卢氏是一方极为传统且历史悠久的地方豪门;经过几百年来的历史沉淀,遗留着不少风俗和宗族文化,这其中自然包括其独特的传统节日文化。因此,本文将以卢宅为例,简要分析农耕文明在雅溪卢宅传统节日中的体现。
四.农耕文明在雅溪卢家传统节日上的体现:
本人祖籍浙江东阳,也曾探访过东阳卢宅。本段落主要基于对卢宅周边人士的采访,以及一些文献资料。
1.春节祭祀:
春节是卢宅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与其他地方一样,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等。但同时,卢家人会进行盛大的祭典,这在当地被称为“谢年”。祭礼的地点为卢家大祠堂;祭礼要选用上好的八仙桌,材质也是东阳红木。桌子正对明堂摆放。主持祭礼的族长等人在礼仪开始前要沐浴更衣,以示虔诚。祭祀的福礼,即食物,以猪肉为主。卢家人会在桌上摆上猪头、猪尾巴以及用来代替猪身子的糯米肠(在猪肠子里灌入糯米再烹饪)。其中猪头上要插上一对筷子以代替香。除猪肉外,亦会摆上鸡肉、米饭、杨梅、馒头以及酒等食物。
在一切准备妥当后,家中族长会点燃香烛,然后跪拜,燃烧纸钱并燃放炮竹,以此来祈求第二年风调雨顺。这一过程被称为迎接神佛,即将天上的神仙请下来享用福礼。在神佛进食的时候,全族人不得动弹,尤其不能触碰那张摆放着祭礼的八仙桌。在静默等待几分钟后,家里人会准备开始把神佛送回去。在送佛的时候,卢家人会往姜太公的雕塑上的脚上泼水,因为在东阳那儿有泼的水越高,来年福气越旺的说法。姜太公即为卢家祖先,他的十一世孙高傒因辅佐齐桓公登基有功而被分封卢邑,他的后代即以封地为姓氏。
在此之后则是年夜饭;而年夜饭后家中长辈会给小辈发压岁钱。压岁钱需用红包包起来并放在床头,以此来驱散邪恶,保佑平安。其后则是守岁,放鞭炮等传统活动,与其他地方类似,均为驱散年兽,祈求丰收作用,因此不再一一叙述。
2.元宵灯节:
每逢元宵,卢宅村人均会闹灯,这一传统也延续至今;现在元宵去卢宅,那儿依旧有着灯节的传统。明清时代,卢家后裔卢格曾作诗感叹元宵灯会的热闹非凡,诗名为《元宵》:
连朝风恶雨,今日喜新晴未论夜灯好,初看春月明。金吾应驰禁,玉漏莫传更,岁岁长如此,光阴不负生。
具体而言,闹灯可分为两部分:其一为迎龙灯,其二为挂花灯。迎龙灯是卢宅每年元宵必定举办的活动,由村中龙灯会组织,每家每户都参与其中。龙灯由龙头、桥灯和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一般有龙灯会负责,龙头制作精美,由雕刻好的龙头骨架配饰以彩色蜡烛灯笼编制而成,龙气度不凡,口含宝珠,背面插书面族旗,相当威武。龙身则由桥灯连接组成。到了夜晚,数百条桥灯连在一起,看上去蜿蜒绵长,宛如一条巨型游龙。迎龙灯时,每家每户都在家门口摆上香案祭品,等待龙灯到来,族人认为龙头入自家宅院能给来年带好好运,龙头到时齐放鞭炮,并给予红包。就日期而言,十五日晚上是迎龙灯活动的高潮,十六号晚是迎龙灯节的最后一天,龙灯出迎以驱赶瘟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一直到四更添,龙灯归村,以龙头落地为大吉。
挂花灯这一活动则起于明代中期,花灯种类众多:羊角灯、料丝灯、羊皮灯、烧珠灯、玻璃灯、竹丝灯、白纱灯等一应俱全。灯的形状也可分为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球状、单层、双层等等。花灯悬挂于卢宅各个厅堂中,五颜六色,色彩缤纷。
3.清明节祭祖:
卢宅在清明节有“抢青”的习俗,清明日天未亮时,有牛的家庭纷纷牵牛处栏,赶牛上山,抢吃青草。孩子们则用柳树皮做成喇叭,并大肆吹奏。族人们会开玩笑地称呼这些孩子为“看牛败家”。之后便是清明祭祖仪式,旧时祭祖往往合族行祭,打开祠堂门,杀鸡宰羊,相当隆重。在新中国成立后,清明祭祖习俗多改为墓祭,祭祀当日农家荷锄负筐,给墓填涂,也可用手,大人小孩都必须往祖先坟墓上亲手添一把新土、标上纸钱、拱祭品、焚香,向先人说出来年的愿望,求得他们的护佑,然后便是燃放鞭炮。寓意希望先人日子也能过得红火。
4.端午节:
在每年的端午节,卢宅都有包粽子的风俗,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到娘家,女婿也要跟着回来,看望岳父岳母,并带上鸡肉猪肉也等礼品孝敬岳父岳母。端午一般从初四开始,于初五中午结束,初四又被称为“端午先日”,这一天,家家门上悬挂首蒲、艾条用来辟邪除恶。还有的在室内外喷赛雄*酒来驱邪的习俗。
5.中秋节:
每年的中秋节,子女必须带上月饼回父母家,晚上在一起吃团圆饭,赏月。
6.重阳节:
在重阳节的时候,卢宅盛行等高,族人只要有时间,便会爬上附近最高的山头,因此这一天离卢宅最近的地方东帆峰便成了族人最爱去的地方,他们在这里登高望远,鸟瞰整个卢宅。
五.总结:
综上所述,卢宅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节日的庆典中包含了不少农耕文明。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是通过祭典等方式,希望老天爷保佑一个风调雨顺的一年。这是因为卢家虽是一方豪门,且在朝中有权有势;但归根结底依旧是以佃租和种植为主的乡间大户。因此农业收成和农耕文明流淌在卢氏一族的血液里。而这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缩影。中国历史中,无论何时何地都有着像卢氏这样的家族,比如巍山赵氏,也是我的宗族,桂坡李氏等等;更别说其余那些佃户和农民了。这些人的经济基础均为农业耕作。而农业亦是我们自近现代化之前最大的国民收入来源。因此农耕文明会体现在任何中国文化中,包括传统节日庆典。
参考文献
1.吴文瀚,中原农耕文明背景下传统仪式与节日文化的现代性表达研究,学习论坛,第32卷第4期,
2.张帆,东阳卢宅,民间“故宫”,浙·档案纪事,
3.章磊,卢宅古村落历史文化与保护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张秀君,张磊,从农耕文明被边缘化看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中华文化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