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这一天,中华大地充满了仪式感,出现了菰叶裹粽、龙舟竞渡、祭祀江神、门户悬艾、百丝系臂、饮雄*酒等习俗,一片热闹欢腾之景。
小时候,端午节的印象仅限于对各式各味粽子的迷恋,享受着在各种活动中跑前跑后给大人们帮着“倒忙”的乐趣,沉浸在与小伙伴们一起撒欢儿的快乐时光中。端午节则成为了孩子们吃喝玩乐的纪念日。
长大后,对端午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了端午节一般认为是纪念投汨罗江自杀的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从而有了吃粽子、赛龙舟;懂得了“恶月恶日”预示着凶险之日,家家都要举行辟邪的活动,从而有了菖蒲悬门、喝雄*酒;明白了“端”者,始也,万物之生,端午节也是对万物诞生的一种纪念。
后来,随着自身阅历的增长,对端午节又有了较深的理解。一方面,五月初五最早应该是对于神秘数字“五”的纪念。从历史维度来看,“五”对于中国文化意义是巨大的,著名的五行说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复杂的神秘主义的结合,几乎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哲学最重要的基础。另一方面,端午节所吃的粽子,从食材组成到数绳缠绕,正体现了中华民族杂糅并包、万物并育的传统文化内核,还表现在善与恶的并存,辟邪与祈福的共生,价值多元性等方面,而不是二元对立,教旨主义的极端行为。再者,我们纪念宣扬屈原,是因为他对于君王的忠诚和一心向国向民的大义精神。试想,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如果缺少这种精神领袖来感召大家攻坚克难,整个社会就会一盘散沙,分崩离析。而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公忠正义思想,指引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国为民前赴后继,奋斗终生。诸如此类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富饶的华夏大地上,照亮着民族复兴的道路。
一个节日就像是一滴水,它可以反映太阳全部的光辉。一只粽子代表着一种文化,一次过节,实则是一番民族传统文化的洗礼,也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化传承,更是一次增强自身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宝贵机会。
端午佳节的文化养分需要慢嚼细品才能历久弥香。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