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年—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
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于细节之中,对于中国盗墓史来说,更是如此,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平日里,一提起建安七子,大家脑海里应基本就反映出这是建安年间的七个著名文学家及其相关文学成就的总称。但从中国盗墓史上来看,在这建安七子,也就是著名文学家群体之中,却隐藏着一个找墓高手。
这人虽然因文学成就青史留名,古往今来被人单纯的认定为一个著名文学家,但骨子里却也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找墓高手。当着创立摸金校尉的曹操,著名文学家中的这个找墓高手气场十足,只动了动嘴皮子,说了两句话,就轻松助推他找到一座古墓。那么,这位著名文学家中的找墓高手究竟是建安七子之中的哪一位呢。
在正式揭开这位著名文学家中的神秘找墓高手的面纱之前,需要先说一说相关的建安七子。在本文一开篇其实对这一概念已经进行过言简意赅的说明。但没说到这建安七子究竟是由哪七个人组成。这建安七子主要包括七个著名文学家,即孔融,陈琳,阮瑀,王粲,徐干,应玚,刘桢。很显然,那位找墓高手就藏在这其中。
找墓事情发生在魏武王曹操一次北征期间。当时,曹操率*路过一个山岭,便爬了上去,并在上面向远处四处眺望。就在望着望着过程中,一个特殊的山冈突然进入曹操的视野之中,并成功引起了他的兴趣。这是因为进入曹操眼中的这个山冈相比较其他一般山冈显得甚为特殊。只见这山冈上面光秃秃的,既没有长草,也没有长树。出自异苑一书。
当时,曹操因对这山冈感兴趣,或许就在心里嘀咕,这山冈究竟因为什么,变得如此光秃秃的。一直跟着随*的那个建安七子之一的著名文学家看出主公曹操有了如此疑问,便准备对此进行一番简明扼要的专业解读。
只见这个身为建安七子之一但一直隐藏极深的著名文学家中的找墓高手,应景的打马上前,来到主公曹操身边,动了动嘴唇,只对他说了很简单的两句话。出处同上。曹操虽然当时就因早年已被官方品评家许劭认定为治世之能臣或乱世之奸雄乃至老百姓所受的相关影响,自己的奸雄形象已深入人心,但还是自己知道自己,最起码平日里从谏如流还是可以做到的。
于是,曹操便听取了这著名文学家的两句话,又因自己出于各种原因,喜欢盗掘古墓,所以就命在场的手下去那山冈上挖挖看看。结果,很快便真挖出了一座古墓,并且还在里面找到了这著名文学家话中所提及到的找墓重要佐证。出处同上。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曹操应便开始对这建安七子之一且隐藏极深的著名文学家中的找墓高手另眼相看了
那么,这著名文学家中的找墓高手究竟对主公曹操究竟说了哪两句话呢?翻译成现代汉语后,分别是一个短句与长句。
第一句,是短句,这山冈上必有古墓。出处同上。
第二句,是长句,这墓主人生前喜欢服用矾石制成的五石散,等死后,尸体内大量残存的矾石便以蒸气的形式挥发出来,致使山岗上的花草树木都不能生长了。出处同上。
至此,也该揭开这著名文学家中的找墓高手的神秘面纱。他就是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听完著名文学家中的找墓高手王粲的两句话后,曹操不仅命人真在那山岗上挖出了一座古墓,还发现了墓中尽是矾石,从而佐证了其之前所提到的找墓原理。
那么,不仅是著名文学家群体建安七子之一也是找墓高手的王粲这次所用到的系统找墓原理或推理过程又是怎样的呢?主要如下。
第一步。这光秃秃的山岗上必有古墓的逻辑推理是有一个系统过程的。
第二步。因为当时魏晋社会上流行服用五石散,所以大胆推测这墓主人在生前活着时,也应喜欢生服要由矾石制成的五石散。因为经常服用这五石散,所以体内便大量残留了矾石。
第三步。等这墓主人一死被埋在此后,残存在尸体中的那些矾石经过时间的孕育,便逐渐演变成矾石蒸气,先由尸体内部扩散到古墓中。外加墓中其他石头制品挥发出来的蒸气,整体的量就应不少了。又因这矾石蒸气比空气轻,便大量朝古墓上方汇集而去,乃至与古墓上方的地层相接触。
第四步。时间一长,这些大量与上表地层有接触的矾石蒸气便导致地表土壤酸碱度发生变化,即由一般的中性变成弱碱乃至中碱甚至有可能出现强碱。这样一来,原来适合的正常土壤酸碱环境便被改变,也就不再适合花草树木的正常生长。
第五步。自此,山岗之上也就不能再长出花草树木,时间一长,便彻底出现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番光秃秃的景象。这便是王粲这次的相关系统找墓原理。并由此可反推出,这光秃山冈上必有古墓。
说到这里,应还需说明两个问题,以便大家更为深入了解王粲这次系统找墓原理。
第一个问题,古人所服用由矾石制成的五石散有何依据吗?
答,这矾石在人服用之后,可有祛痰降湿与解毒止血止泻的功效。但也因位列中国古代五毒之一,所以不可服用过多,以防中毒。除它之外,其余四毒是石胆,丹砂,雄*与慈石。另服用五石散,尤其在魏晋时期,是一种时尚,因为服用后,可使身体发热,但在现在看来,实际上是一种慢性中毒。
第二个问题,石头可以溶于水吗?
答,就石头,如前面提到的矾石,主要成分是硅酸盐与二氧化硅。虽然二氧化硅不能溶于水,但硅酸盐在水解后会显碱性。这便是中性土壤变碱性,乃至使地表不能生长植物的根本原因所在。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会说了,原来这不仅是著名文学家群体建安七子之一也是找墓高手的王粲这次能够找墓成功是因为他头脑中具有丰富的化学知识。这也让我想起了在上学时代,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不得不说,这话虽然有些偏激,但用于形容著名文学家中的找墓高手王粲这次找墓成功还是很贴切的。
王粲虽然因位居著名文学家群体建安七子之一而流芳百世,但这次仅仅凭借两句话就成功助曹操找到一座古墓,也足以让我们知道他是一个隐藏极深且鲜为人知的找墓高手。
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著《英雄记》,《三国志·王粲传》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2],《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十一卷。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