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内涵丰富,而发展至今,端午也已经成了一个带有喜庆意味的节日,这天大家吃粽子、划龙舟,家里人忙里忙外,其乐融融。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其实端午节里面包含着一种特殊的“恶”文化。
民间基本认为,端午节的起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该种观点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人吴均的神话小说《续齐谐记》里,另外其它地区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历史人物的说法,这是端午起源的人物纪念说。
但是关于端午的研究并不止于此,另有观点指出,端午起源于“恶月恶日”,表现在端午习俗里就是“辟邪”,如五毒符、挂钟馗像、张天师像等,都是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习俗。
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至少在汉代的时候,就有了这种“恶”的概念。晋人董勋在《问礼俗》中提到“五月俗称恶月,俗多六斋放生”;东汉的王充在《论衡·四讳篇》中亦说:“民间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日子杀父与母,不得已举之,父母祸死。”
说是民间认为五月是个相当恶的月份,尤其是五月五日,这一日所生的婴儿一旦长大,就会害父母,因此还出现了凡这个月出生的要“悉杀之”的迷信观点。
《史记》中记载这样一件事,齐国人田文,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他就出生于五月五日。
田文刚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田婴就命令小妾(田文母亲)丢掉这个孩子,可田文的母亲却暗地里偷偷地把田文抚养成人,等田文长大后,田婴才发现这件事,然后大发脾气。
田文不解,想不明白为什么父亲要抛弃自己,田婴回答:“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意思是说五月生的孩子,长大到和门户一样高的时候,将会对父母不利。
田文伶牙俐齿,反问他父亲:“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他说人根本长不到像门户那么高,如果能长那么高,那再把门户家加高不就行了。大概意思就是说,人各有命上天注定,父母什么时候死有其命数和缘由,哪里是他一个儿子能左右得了的。
田文这么一说,把他父亲给堵得说不出话,最后只能狂怒“你不要再说了(子休矣)!”
东晋名将王镇恶也出生于五月初五,“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家里人为了避讳,便想将他送给别人抚养,但却被其祖父王猛拦了下来,王猛说过去孟尝君也是五月五出生,但最后做了齐国的丞相,这孩子将来肯定也不是泛泛之辈。说罢还给这孩子取了个名字——镇恶。
王猛倒也挺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后来王镇恶也确实有出息,纵横沙场,立下战功,成为赫赫有名的镇恶将*。
到最后,田文和王镇恶也没有克死自己的父母,更没有做出什么伤害父母的事情,这是当然的,因为五月为恶的说法本身就是一种迷信思想,但古人却是真的这样相信的,王充在《论衡》中对此作了解释:“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此月)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
五月是恶月,那五日就更不得了了,“五”与“午”同音,有“忤逆”之意,端午正值仲夏季节,五日是阳气最盛的时候,因此五月五就是“恶”上加“恶”,成为古人心中的“恶日”。
东汉应劭《风俗通》也认为:“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恶月不宜生子的思想一直在民间流传,而且一度十分盛行。一般认为,这种观念从战国时期就开始流行了,而且到最后还衍生出了其它的说法,像是“五月盖屋,令人头秃”,说五月不能盖房子,不然会秃头,也是挺“秃然”的。
避恶求吉的追求与规避方式
连亲生孩子都会被抛弃,可见古人对五月是多么的忌讳且深恶痛绝了,也正因为有这种文化和观念,才会出现一系列相关的“躲避”习俗活动,“避五毒”、“躲端午”等,都蕴含着古人对避恶求吉的期待和追求。
既然有恶月恶日,那自然是要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规避,于是悬菖蒲、艾叶,饮雄*酒、朱砂酒,挂张天师像、钟馗像等各种以避恶求吉为主要出发点的习俗便形成了。
最早记载端午在门户上挂艾草的是六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风俗通》中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魅。”虎被认为是阳刚之物,人们要借助于虎的威力来驱邪辟魅,所以在五月五这天,人们要剪艾虎。
其中又有云:“五月五日要以五彩丝系臂辟兵及*,令人不病温。”这种五色丝线,又称为长命缕,续命缕,五色缕、朱索等。是用来驱邪止恶气的。
如此种种,皆与“恶日”文化息息相关,当然,古人不是随随便便就想出这些招来的,其中还蕴含着古代盛行的“巫医”思想。
五月仲夏来临,此时阳气上升,湿度增加,疾病容易流行,为了预防疾病的产生,需要药物的帮助。古代巫和医是相通的,因此既需要医,发掘兰草、菖蒲、艾草、雄*等这些有实际用途的中草药,又需要巫,即五彩缕、香荷包、五毒符、挂钟馗像等信仰上的预防手段。
正因此,端午节的文化和习俗内容丰富,既有现实生存的关照点,又有古人所看重的巫术体系、求吉避恶思想的加持,如此一来,端午节才能经久不衰。
当然,大量的相关文化也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而且中国地域宽广,各地均有不同点,地域性差异必然存在。但不管哪个时期,哪个区域,人们想在端午表达的精神内核一直没变,那就是避免厄运,祈求平安吉祥。
直到今天,端午的“恶”文化虽然没有以前那么浓烈了,但“恶”文化影响之下的那些习俗,却仍在许多地区流行着,并且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又逐渐世俗化,加强了防病治病、健身娱乐的环节,使端午节在发展中注入新的内容与活力,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