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香包徐州香包佩香四海
TUhjnbcbe - 2023/8/12 21:45:00
银川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710728.html

香包(徐州香包)

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香包又名“香囊”、“香缨”,俗称“香布袋”、“料布袋”,是一种传统的佩饰物,制作和佩戴香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是我国古代刺绣文化、农耕文化的产物,包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流传于江苏省徐州市的香包制作技艺别具特色,为世所称。

香包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代汉族农耕文化的产物,是汉族民间的传统艺术品。在古代,医药不发达,人们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艾草、菖蒲等药材研成粉末,用布包裹起来戴在胸前,利用它散发出的香气,驱除蚊虫带来的侵扰,这就是香囊的雏形。

“包”最早并不叫“包”,而是叫“佩囊”。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一些必须随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囊内。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谓之“佩囊”。从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人们已有带包的习惯,即所谓“佩囊之俗”。

《礼记·内则第十二》中对香包有这样一段表述:“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文中“衿缨”是指彩色丝带,“容臭”便是装有香料的香囊。

由此可见,香包为汉代未成年人的标配。后在《隋书·礼仪志六》中有这样一段规定:“囊,二品以上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银缕,五品、六品彩缕,七、八、九品彩缕,兽爪。官无印绶者,并不合佩囊及爪。”说明当时已经有了配囊制度,不同阶级的香囊是不同的,有严格规定。

另《隋书·礼仪志七》:“银印钮,文如其职。佩采玉,青绶,八十首,长一丈六尺,兽爪囊。余同世妇。保林、八子,展衣之服,铜印环钮,文如其职。佩水苍玉,艾绶……兽爪囊。”兽爪囊,是织有兽爪纹样的小型香包,北朝官吏常用兽爪囊装各自的印绶,所以在当时不仅根据官位有相应的佩戴制度,还起到了划分阶级的作用。香囊也成为了显示自身地位的一个重要的服饰配件。

古代劳动人民使用香包,既有熏香的考虑,同时也有预防疾病的功效。将不同配方的中药制成香囊让患者佩戴也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

徐州香包则合实用性与观赏性为一,它造型纯朴,图案精美,色彩艳丽,绣法工整细致,内装的中草药能驱蚊防潮,净化空气,预防疾病。

在徐州众多的香包艺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曹氏香包,而它最早就是由一间中药铺发展而来。徐州曹氏香包第一代创始人曹玉九,系清末徐州地区赫赫有名的老中医,尤其擅治毒疸疥疮等顽疾,遐迩闻名。他的夫人擅长刺绣,二人共同制作出了曹氏香包。

曹玉九研制出来的香包配方,由冰片、甘草、连翘、金银花、白芷等十八种中草药组成,这在当时是曹氏药铺预防感冒、驱蚊虫、除臭汗、净化空气的秘方。

如今曹氏香包选用的中草药及制作工艺依旧秉持传统,这一点曹氏传人始终信守不逾。至于制作绣花香包,则既秉承传统刺绣工艺,又充分吸纳当今各大刺绣流派的精髓,汲取现代工艺美学理念的养分,加以发扬光大,使香包成为一件高品位的艺术品。

从内容上看,徐州香包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外部图案多采用龙凤呈祥、鸳鸯戏水、松鹤延年、喜鹊闹梅等传统的喜庆吉祥题材,以寄托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徐州香包的题材也在发生着变化,出现了以戏曲脸谱、布袋和尚、麒麟送子、观音送福、两汉文化、卡通娃娃等为表现内容的作品。

徐州香包整体风格生动、简洁、粗犷、质朴、极具装饰性,局部刺绣又恭谨细腻,相得益彰,让人觉得神形兼备,惟妙惟肖。

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民俗逐渐从现代生活中淡出,香包不再像以前那样受人珍视。在机器缝制技术迅速发展普及的情况下,掌握传统香包制作技能的艺人日渐稀少,徐州香包工艺濒临灭绝,亟待挖掘保护。

注:文章部分内容来自非遗网

《中华文化画报》

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1
查看完整版本: 香包徐州香包佩香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