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涛(南充)
儿时的端午节,在我的记忆中回味无穷。我们小镇深居川北丘陵山区,远离都市。小镇的端午节与众不同,家家户户不吃粽子,蒸的蓝麦包子才是品牌。
蓝麦现在基本上绝迹了,这种麦子麦秆粗壮,从出土到麦穗扬花,都是一身灰蓝色,颗粒饱满,产量不高,比其他麦子晚熟10多天.用它磨面蒸出的包子又白又泡,吃起来很有劲道。
父亲做的蓝麦包子,在村子里堪称一绝。父亲选用大葱和捎带点肥肉的新鲜肉皮做馅儿,一口咬下去,满嘴流油,鲜香扑鼻。至今想起来,都馋得我流口水。
后来我一直在想,大概是我们小镇既不产苇叶也没有包粽子的箬竹叶,所以才把吃包子作为端午节的招牌。
仅仅吃蓝麦包子,代表不了小镇的特色。母亲头天晚上把春节珍藏下来的腊肉或腊猪头煮熟,第二天食用前再蒸一把火,切出来,*亮亮的。特别是腊猪头,吃起来不油腻,有种脆脆的感觉。
第三道必吃的菜是苋菜,又叫做汉菜,我们把它叫做长寿菜。用几瓣大蒜和辣椒炝一下锅,炒出来褐红清香,遗留的汤鲜红如血。
每年端午节吃苋菜时,母亲都说,吃点汉菜,肚子里的什么毛呀铁呀都要化掉。我们信以为真,母亲把汉菜端上桌时,我们几个都争着夹一大筷子。吃了后,觉得肚子里什么脏东西都被化掉了,无比舒畅。
第四道食谱,就是母亲最拿手的特色菜了。有一种不结果的南瓜花,又叫懒花,母亲摘下起来用面粉裹一下,再用当年的新鲜菜籽油炸出来,*橙橙的,看起来像酥肉,吃起来又脆又香。如果第一次品尝,保准你猜不出是什么。据说,这是出家人素宴大餐中的酥肉。母亲信佛,难怪她会做这一道菜。
至于什么咸蛋、鸡鸭、时令蔬菜等,就不一一例举了。
说说端午节的压轴菜吧,你猜是什么?家家户户用面团和白糖做的猪羊牛马等各种动物。蒸好后,摆在筛子里,敬天敬地,预示着牛羊满圈,五谷丰登。
敬完天地神后,父亲端出来,一人一个。我们拿去和其他小朋友比谁家的做得好,玩够了,睡觉前就把它吃掉。
端午节那天,全院子的妇女儿童,趁着天未亮,几乎是倾家出动,满山遍野割艾草、菖蒲,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插上陈艾、菖蒲,传说可以驱蚊蝇。房前房后洒点雄*酒,长虫、老鼠等就不敢来了。还把雄*酒点在我们耳朵上,据说这一年虫子都不敢钻进耳朵去。
下午,女孩子坐在母亲旁边,看母亲把针线兜里的布角镶起来做个小猴子,挂在胸前,女孩趁此机会跟着学制作技术。男孩呢,跟着父亲用陈艾扎小狗,称作艾狗。
我当时没有问大人们,女孩佩带猴子,男孩玩艾狗是什么意思。现在猜想:象征着女孩要像猴那样机灵,男孩要像狗那样忠诚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儿时的小镇端午节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今,小镇的端午节已融入国家级的大氛围中了,早就跟着大家一道吃粽子了,可我怎么也吃不出儿时端午节的味道来了。
欢迎投来文学随笔、散文、散文诗、小小说等纯文学作品,诗歌因系编辑部自行组稿,不在征稿范围内。字数原则上不超过字,标题注明“浣花溪”。作品须为原创首发、独家向“浣花溪”专栏投稿,禁止抄袭、一稿多投,更禁止将已公开发表的作品投过来。邮件中不要用附件,直接将文字发过来即可。部分作品会择优刊发到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上。投稿信箱:huaxifukan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