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龙舟节、龙日节、天中节、地腊节、粽子节”等,它的别名近0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
从端午节多种别名可以看到,端午习俗起源的多样和庞杂。那么这个节日究竟有哪些广泛流传的习俗礼仪呢?
赛龙舟
在端午节期间,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比赛。人们组*舟队,划着精美的龙舟在江河湖海中竞渡。龙舟起源于图腾崇拜,到了宋代,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谕令各地官府组织诸如赛龙舟之类的活动,以纪念屈原。屈原精神与龙舟文化的结合,使龙舟竞渡这种古老的习俗获得了新的含义,注入了新的精神。龙舟赛也被视为驱邪、祈福和增添节日气氛的重要方式。
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物。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具有清热解暑、益气生津、养血安神的功效。各地饮食习惯不同,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同时也是表达祈福和团圆的象征。
挂艾叶、菖蒲
端午节又名“天中节”,古人有“天中五瑞”的说法,指的就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叶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艾叶和菖蒲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以提神、驱蚊、净化空气等,有一定的防病作用,可以保护人们免受疾病和恶*的侵害。
雄*酒、画额
在端午节,民间有饮蒲酒、雄*、朱砂酒的习俗,以酒洒喷。雄*酒是端午节的美酒,汪曾祺文章《端午节的鸭蛋》中有提到:“喝雄*酒。用酒和的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雄*酒药料包括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在小孩额头上画“王”,一借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佩香囊
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朱砂、雄*、香药,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药物,能散发出天然的香气,还可以预防感冒、手足口病等,且对防蚊驱虫有很好的作用。佩戴香囊,既可以散发香气,又有辟邪和祈福的寓意。
采药、制凉茶
采药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习俗之一。民俗认为,端午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在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雄*酒性剧热,所以饮雄*酒后必然燥热难当,须喝浓茶以解之。一般人口较多的家庭,总是泡一茶缸浓茶供家人饮用。
除了这些习俗之外,端午节还有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放风筝、避五毒、躲端午等各具地方特色的习俗。这些活动都有着不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都是为了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而来的。
这些习俗礼仪不仅有助于传承文化和强化家庭纽带,同时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年轻一代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更深刻的认同感。
端午节即将到来,炎炎夏日,艾草衔香,厦门女子雅学祝大家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