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可能是北美,也可能是冰岛。一座沉寂已久的火山,爆发了。好似地球的怒火找到了发泄口,一股脑地,将地底下的硫磺与火山灰抛向了空中,这些烟尘飞起的是那么高,以至于它们都悬浮在大气中没有落回地面;这些烟尘又是那么的浓厚,如一床巨大的被子,厚厚的裹住了北半球,遮挡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阳光。其带来的后果也是严重的,神秘的大雾笼罩了欧亚大陆的许多地区,日月难辨,不知昼夜的日子足足持续了18个月,阳光的短缺使得当时全球的平均气温下降了2.5℃,这直接导致了随后几年全球范围的大饥荒。《资治通鉴》中就记载了公元年关中地区的大饥荒,“是岁,魏关中大饥,人相食,死者什七八。”其惨烈景象,可见一斑。
有人说魏晋南北朝,这段时间的中国是最为动荡的,没错,*局的动荡固然是老百姓苦难的根源,接连不断的天灾,也使人们的境遇雪上加霜,年的地震仅仅是冰山一角。从公元二百多年开始,到公元年魏晋南北朝结束,这三百多年间,天灾发生的频率与深度远远高于其他的历史阶段。洪水,干旱,地震,蝗灾,这里的每一样灾害都是对当时“靠天吃饭”的老百姓的致命打击。农业生产的破坏也影响到了粮食产量,粮食产量的降低引发了“天下大饥”,从而*局发生动荡。
与此同时,气候的异常也使得北方的游牧民族无法在他们的土地上生存——草原被极寒的天气冰封,无法放牧,为了求取生存发展,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大批进入到中原地区,以至于“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少数民族与汉族从社会结构到文化习俗都有很大区别,区别引发了隔阂,隔阂成为了对抗,最后就是种族之间激烈的对抗——“五胡乱华”轰然爆发。接下来就是无休止的战乱与仇杀,“民尽流离,邑皆荒毁,由是劫抄蜂起,盗窃群行”,老百姓们的面前基本上只有两条路——死亡以及起义。
物质上的匮乏不仅影响了平民的生活,也间接地影响当时由中上层阶级主导的文化领域。为什么这么说呢?天灾与人祸的频繁发生,使得原本还属于“胡人宗教”的佛教飞速的发展,而儒家思想逐渐式微。读书人不再以儒家的“学而优则仕”为准则,转而推行起了老庄与佛教的思想。
“以玄韵为宗”是当时中上层贵族与读书人的“聊天提纲”,聊天的内容也无非是“清谈玄学”。他们不再注重传统儒家教化下的道德风范,开始向崇尚人物外貌、精神气质的生命情态转变。所以说魏晋多出名士,个个都散发出艺术家的气息。与当时黑暗残酷的现实社会不同,几乎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在那个年岁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筑雕塑、书法绘画、诗歌文赋、音乐舞蹈,大师辈出,星光灿烂,琴有嵇康、王子猷,棋有王导、谢安,书有韦诞、王羲之,画有戴逵、顾恺之……魏晋艺术之风一直影响到今天。
同时,“阳刚魁梧”的猛男已经不符合魏晋南北朝的审美了,涂脂傅粉皮肤白皙细腻的“小鲜肉”才是当时的审美主流,被魏明帝怀疑有没有擦粉的何晏;掷果盈车,可能是粉丝经济收益第一人的潘安,都产生于那个时代。之前说过,当时的儒家思想式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思想也没那么深入人心了,频繁的战乱让人们感到人生无常,这些感慨与思辨使得人们更注重个体价值以及人性解放,最终,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剃须剃发,熏香傅粉,对于那时的男性来说并不出格,反而是件流行的事呢。
除了美容、艺术和清谈,在这些名士之间,还流行这一项娱乐活动——聚众吸毒,啊,不是,是服用五石散。其实和吸毒差不多,这种东西还真是当时的名士必备,一般的穷人也吃不起这种东西。五石散由丹砂、雄*、白矾、曾青、慈石五种原料混合而成,服用之后浑身发热,皮肤敏感,思维恍惚,吃多了会让人暴躁易怒。
其实所谓的魏晋之风,很大一部分来源就是这五石散的“功劳”。浑身发热就需要裸体散步;皮肤敏感就要宽袍大袖;思维恍惚使得艺术家们的灵感天马行空;暴躁易怒说明脾气古怪,而脾气古怪简直是名士们的标配啊。可以说这股服药之风是魏晋士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值得我们反思。
旁征博引,是我的风格。杂学旁收,是我的态度。我是小云,欢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