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午习俗
1、端午节是农历几月初几(C)
八月十五B、正月十五C、五月初五D、九月初九
解析: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阳节、龙船节、诗人节,名称甚多,在农历五月初五。相传,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相沿至今。端午的起源还有几种说法,但由于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及其诗词的深刻影响,秦汉以后此说法传播到全国,为大部分地区所公认。
2、端午节有为小孩佩香囊的习惯,大人在香囊内放朱砂、雄*、香药等代表的意义是(A)。
A、避邪驱瘟B、一种装饰C、治病防身D、吉祥如意
解析: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3、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酒的习俗。自年,“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端午节各地习俗
(1)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2)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3)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4)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5)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6)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7)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8)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9)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10)湖北省
*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11)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12)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13)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14)台湾省
台湾地处亚热带,早期来自大陆的移民多无法适应这里的气候,死于瘴疠时疫者,时有所闻。因此,端午这个以驱疾避疫为基本精神的节日,便显得格外重要。
二、关于端午节
1、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A)。
A、投放江中给鱼吃B、用于辟邪C、拜祭屈原D、吉祥如意
解析:至于粽子。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面提到的端午过节食品就有粽子,但却没有提及屈原。邓诚之注的《东京梦华录注》有注,提到有两种传说,一说是楚人哀屈原,每年端午做粽子吃,投粽叶于汨罗江以免游鱼食屈原的尸身,更明确说是屈原姐姐做的!还有一个说法,说是端午祭祀的食品,回归到端午最早的本质上了。
2、最早的粽子并不是端午节的特产,那粽子是什么时期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的?(A)
A南北朝时期B春秋时期C晋代D周商时期
3、粽子最早叫什么(C)
A米角B米包C角黍D米黍
4、端午节在我国有不同的称呼,以下哪个不是端午节的称呼?(C)
A五月节B菖蒲节C中元节D沐兰节
5、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请问这个“端”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B)
A端正B开端C末端D端着、托着
6、端午节要防的五毒除蝎子、蛇、蜈蚣、壁虎以外,还有什么?(C)
A蜥蜴B青蛙C蟾蜍D毛毛虫
7、请问端午节系的五彩线,除了青、红、黑、白之外,还有哪个颜色?(D)
A紫色B蓝色C粉色D*色
8、传统的端午节五彩线,青、红、黑、*、白五色,是依据历史上什么学说?(B)
A*帝内经学B阴阳五行学C天地日月学D人体经络学
9、粽子多是做成角形的,这是为什么?(A)
A、象征牛祭祖B、象征剑勇猛C象征果实丰收D、象征塔健康
10、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说法影响甚广,屈原于五月初五写了绝笔作,投入汨罗江。请问屈原的绝笔作是什么?(B)
A.《离骚》B.《怀沙》C.《天问》
11、赛龙舟是哪一年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B)
A.B.C.D
12、以下不属于端午节来源的是哪个?(C)
A.纪念曹娥B.纪念伍子胥C.纪念楚庄王D纪念屈原
13、古人称五月为?(D)
A红五月B恶五月C毒五月D百毒之月
14、端午节的来源与史上的百越族有关,那么百越族的图腾是什么?(A)
A.龙B.狮子C蛇D虎
15、民谚说:“清明插柳”的下半句是什么?
(答案:端午插艾)
16、“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是哪里的粽子呢?(C)
A湖州长条粽B北京糯米粽C西安的蜂蜜凉粽子D嘉兴竹叶粽
17、在我国端午节除了流传许多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外,(A)成语也是源自端午节。
A、以毒攻毒B、以恶制恶C、夏日可畏D、长虺成蛇
18、端午节灯谜:小时头青青,老来发白白,远看似棉花,风来起白浪。(B)
A、棉花B、芦苇C、高粱D、杜鹃花
19、端午节前后的2个节气是什么?
(正确答案:芒种与夏至)
20、最早出现的端午节的食物是什么?(B)
A.粽子B.枭羹C.“龟”
三、龙舟竞技
1、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其实,“龙舟竞渡”早在(C)就有了。
A、春秋时期B、商周时期C、战国时期D、南北朝时期
解析: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2、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缘由(B)
竞争拿到粽子奖品B、江河中寻找屈原而演变过来的活动C、纯属娱乐D、御赐罗伞的传说
解析: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3、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相传起源于古代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其实,“龙舟竞渡”早4、在什么时期就有了
A南北朝时期B、商周时期C、战国时期D、春秋时期(正确答案D)
解析: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竞采杂药.”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5、龙舟竞渡的人文内涵是什么?(C)
体育运动B、比赛获奖C、你追我赶,我追你赶
解析:尽管龙舟竞渡的起因有多种,但国人多持纪念屈原这一最得民意的说法,这位爱国诗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家喻户晓,万世崇仰!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这种竞赛亦没有人可以阻止
唐代诗人张建封在《竞渡歌》中,生动地描写这种壮观的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露雳惊,竿头彩挂虹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即使在宝岛台湾,端午节也有龙舟竞渡.清人钱琦的《台湾竹枝词·竞渡》写道:“竞渡齐登杉板船,布标悬处捷争先.归来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叶鲜.”充分说明了台湾和大陆骨肉相连的关系.在今天,龙的子孙,翘首更盼祖国统一、团圆成一家.
四、人物典故屈原
1、端午节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年,秦*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屈原投江
屈原(约公元前—前年),名平,字原.他出身楚国贵族,年轻时就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官名),协助怀王筹划国家大事,发布*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者,处理外交事务,很得怀王信任.这样就招来一些人的妒忌.他的*敌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造他的谣,说屈原居功自傲,连怀王也不放在眼里,怀王就怒而疏远了屈原.
当时在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是秦、齐、楚三国,“合纵”、“连横”的斗争非常激烈,最后谁能取胜,就由这三国的内*外交的得失来决定.屈原在楚国内*上主张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如尧舜禹汤时代的社会;在外交上则主张联齐合纵,对抗强秦的连横.由于怀王疏远了他,屈原这些正确的主张都未能实行.
怀王是个昏庸的君主,在秦惠王的离间和诱惑下,接连上当,断绝了和齐国的联盟关系,结果损兵折将,丢失土地,国势渐渐衰弱下来.秦昭王继位后,提出和楚通婚,约怀王相会,屈原极力劝阻怀王不要再上当.但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的怂恿下还是去了,结果遭到秦国的武力劫持,死在秦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等人又在顷襄王面前构陷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
屈原晚年在沅水、湘水流域长期过着流放生活,眼看祖国日益衰弱,即将被秦灭亡,自己报效君王的抱负不得施展,忧心如焚,无日可了,写了大量抒发忧愤的诗作,最后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自尽.
五、纪念伍子胥
1、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前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之东门上,以看越国*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2、端午典故-伍子胥与越王勾践的故事
端午节的一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之东门上,以看越国*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伍子胥与赛龙船
有一种说法认为赛龙船是为纪念吴国大夫伍子胥的.伍子胥原来是楚国人,但他为报楚平王杀父之仇,逃到吴国借兵,攻下楚都,把楚平王从坟墓里掘出来鞭尸.伍子胥十分感激吴国,对吴王忠心耿耿.
但是,吴王中了越王勾践的离间计,迫令伍子胥自杀.并令手下把他的尸首装在一个皮革囊里投入江中.民间传说伍子胥死后,天帝怜他竭尽忠心却遭冤死,便封他为钱塘江的潮神.江南一带的人民,怜悯伍子胥的冤屈,在每年五月五日他尸首投入江中的日子,都要划龙船迎接潮神.
龙舟竞渡除了有缅怀屈原说和伍子胥说,另外还有起源於越王勾践说.相传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仇,日夜操练水兵,但怕引起吴王夫差的猜忌,结果想出一条妙计,用貌似嬉戏、娱乐的方式来训练水师,这就产生了龙舟竞渡.
4、越王勾践的故事主要讲述什么,又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精神?
春秋时期,长江以南是吴国和越国,两个国家经常为争夺土地而厮杀,乃为世仇!
后来吴国的大王阖闾去攻打越国,却受伤而亡.阖闾之子夫差继位为吴国大王,发誓为其父报仇.
经过多年操练兵马,夫差终于得以打败越国.勾践想投降,买通了夫差宠臣伯嚭,让他在夫差面前说好话.夫差没有听取伍子胥的忠言,放过了勾践,但要勾践过来做马奴,服侍自己.
勾践忍辱,到吴国为奴,又表现得对夫差很忠诚.有一次,夫差生病了,勾践为了表示忠心,就亲自尝了粪便.夫差大为感动,放了勾践,让他回了越国.
勾践回了越国后,住在了柴房里,床头挂了一个苦胆,每天尝一尝苦胆,提醒自己在吴国所受的屈辱,努力为复国做准备.
终于,后来,勾践打败了吴国,夫差自刎而死.
六、纪念曹娥
1、纪念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2、曹娥东之齐中可看出曹娥有什么才能?
意思是曹娥向东到达齐国,(他)缺少粮食,过了雍门,(他)卖唱糊口.已经离开而残留的声音还环绕在梁国,三天都没有停止.左右的人认为他还没有离开.过了客店,客店的人侮辱他.曹娥因为拉长声音的悲伤的哭泣,那里的一些老人还小孩都感到悲伤悲愁,眼泪都流了下来,三天不吃东西,于是去把他追回来.曹娥回来,又拉长声音的唱歌.那些老人和小孩高兴得跳舞,不能自己停止,忘记了以前的悲伤.
3、昔韩娥东之齐中的东是什么意思?
昔韩娥东之齐中的之:到,至.
昔韩娥东之齐:一次,韩娥从韩国来到齐围
《列子·汤问》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故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善悦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