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端午安康儿时端午看热闹,中年才懂端午情
TUhjnbcbe - 2023/6/25 20:50:00

文丨静月骄阳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老家土话叫五月端午,与春节、清明、中秋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可见古人对端午节的重视之程度。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端阳节”。

追根溯源,端午节不是粽子节,也只是一个庆祝的节日,它是驱毒辟邪,禳灾纳吉的节令。

01、端午,藏着童年的快乐。

丰子恺曾经说过,儿时的端午节就很讲究。每年端午,提前一个月,他的大姐就开始给家族中的孩童缝制“老虎头”。

那天清晨,母亲会用苍术、白芷熏屋子。还要把蜘蛛(老家土墙上那种无毒的,花肚皮的那种)放在鸡蛋中,煨熟后取出,只给孩子吃蛋,据说可以祛病辟邪。

这个民俗和我老家很相似,我很小的时候,经常在屋里土墙上捉那种蜘蛛给我小外甥吃,只吃蜘蛛的肚子,据说可以祛湿下火的。

小时候,家里很穷,不管过什么节,都喜欢,尤其是端午节,看到大人们洗粽叶、浸糯米、弄蛋*,小嘴就开始流口水,馋的不要不要的。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民谣,总是让人久久难忘。童年的端午,总是馋猫们的天堂。

早上,母亲早早把大蒜头、鸡蛋、咸鸡蛋、咸鸭蛋、咸鹅蛋放在一个大铁锅里煮好,夹杂着新蒜的这种味道特别香,这5样必须都要吃的,吃完要喝一口雄*酒,再用雄*酒抹肚脐、手腕、脚腕、耳孔、鼻孔5个地方。

小时候家里穷,平时很少开荤,很盼望能有个节日过,可以吃很多好吃的东西。尤其是有咸蛋*的粽子,特别香甜。

汪曾祺也曾说过,端午要吃“十二红”,意思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一是取本品"红色",二是取"红烧"之色,有四碗八碟之宴,有碗碟杂呈之席,所云"四碗",多为酒后就餐烧煮之类的菜肴:有红烧*鱼,有红烧趴蹄,有红烧牛肉,有红烧鸡块,所云"八碟",又有"四冷"、"四热"之分,四冷为:一咸蛋、二香肠、花萝卜、四熏鱼等品,四热为:一炒苋菜、二炒猪肝、三炒河虾,四脆炒鳝丝等品。

沈从文笔下有:“端午日,当地妇女,孩童,莫不穿了新衣服,额角上用雄*蘸酒画个王字。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年少不知愁滋味,不知屈原是谁,只盼望着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总之所有的开心和快乐都藏在节日里。

我们怀念童年,怀念的就是那一份懵懂无知,却轻而易举的快乐。童年的每个节日都是盛大的好玩的,隆重的。

长大后的我们,选择多了,纯粹少了,得到的多了,想的也多了,超市里什么食物都有,却总觉得吃到的食物不如记忆中的香甜。

02、儿时不懂端午,读懂已是中年。

我们在故乡出生、长大,却又因各种原因漂泊在异乡,不管成功与否,故乡依然是每个人*牵梦萦的地方。

小学、初中在故乡不识愁滋味,高中、大学到外地求学,才知道家的味道,是和食物联系在一起的,和胃联系在一起的,家是一种味道,是一种滋味。

年少时,对于传统,对于祖辈的那些繁文缛节不屑一顾,对生活更是没有仪式感。

婚后为人父为人母后,才明白父母那些看似不厌其烦的繁琐礼节,藏着对家人的祝福和深情。

比如:

父母那句:“七不出门,八不回家。”意思是农历有七的日子不要出远门,有八的日子不要回家,最好是三六九出门和回家。看似封建迷信,实则包含父母对孩子的拳拳爱意,哪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漂泊能平平安安。

其实,有很多祖先们的智慧都包含着对家人的祝福和关怀。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人到中年,忽然理解了父母琐碎的唠叨,也开始注重给孩子的文化传承,这是中年人的成熟,也是中年人的责任。

年过半百,经历了遗憾和无常,才恍然大悟,节日不过是父母为爱孩子找了一个合理的理由,他们盼的不是节日,而是每年固定的那几天,能看到你的归来。

看到自己的孩子,吃上一口自己亲手做的饭菜,就是为人父母最朴素而深情的愿望。原来,我们在乎的,是每一个能够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人们的距离越来越远,手机及网络的普及虽然让人的距离近了,可是在一起的时间更少了。

中年的端午,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夹杂着事业佬。只求孩子茁壮成长,父母平安健康。

中国人不太擅长表达爱意,但对家人、孩子的关心,往往就在这些传统节日里的习俗上,浓缩着一点一滴的照顾。

03、写在最后

“人在异乡,不要生病,好好吃饭,努力工作,照顾好自己,你健康,家人就安康,父母健康,儿女的福分。”

端午安康,是最好的祝福,愿好人一生平安。

1
查看完整版本: 端午安康儿时端午看热闹,中年才懂端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