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端午,邯郸人应该这样过
TUhjnbcbe - 2023/6/10 21:31:00
白癜风治疗多久能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361605.html
                            

端午安康

端午良辰临仲夏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端午佳节历史起源

对于端午的由来,有着许多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等,但是“屈原说”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

纪念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名平,字原,公元前年,秦*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纪念伍子胥

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为报杀父兄之仇,助吴伐楚,五战五胜攻下楚都。其后,越国也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吴王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伯嚭受越国贿赂进谗言诬陷伍子胥,夫差相信了谗言,赐伍子胥自尽。伍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之东门上,以看越国*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年—公元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纪念介子推

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端午佳节民间活动

端午节的习俗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驱灾,也就是祛毒除恶、辟邪驱*;另一类就是祭祀,由龙图腾的祭祀,转而为具体历史人物的祭祀。

悬艾叶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插艾叶是为了驱邪避瘟。据说端午节这天的艾蒿,是经过仙露灌溉的,当做药材是非常灵验的,所以每年的端午节,艾蒿都会被人们“扫荡”一空。人们要把采来的艾草,揉制成锥形的颗粒,这叫作“艾炷”,存放起来,以备今后诊病灸疗之用。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于是就有了端午节赛龙舟。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妖魔*怪上身是因为自己发病),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五色线

五色线是由黑、白、红、*、青五种颜色组成,都是给小孩戴的。五色线的佩戴时间是有讲究的,河北这边是五月初一佩戴,端午节那天把五色线扔到河里冲走,寓意把疾病冲走,身体健康不生病;如果端午节那天,河里没有水,就继续佩戴,直到下雨的时候河里有水为止。

蛤蟆项链

除了五色线手环,端午节里小朋友们还会得到另一个特殊的礼物——蛤蟆项链。这个蛤蟆也是纯手工制作的,都是用布缝制的。在缝制蛤蟆的时候,蛤蟆的嘴不会缝住,而是用来装药的,这样小孩佩戴之后就不会生病;蛤蟆身上还要缝一个小扫帚,用来扫病,这个蛤蟆和五色线的戴法及作用相同,都是五月初一佩戴,端午节那天扔到河里冲走。

抬五龙爷

邯郸市成安县每年端午节都会举行“抬五龙爷”活动。这项活动是为了祭奠惩恶扬善的“五龙爷”而举行,目的在于倡导子孙遵守孝道、乡邻和睦,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高赞惩恶扬善。该活动一共历时三天。第一天是“迎五龙爷”,第二天各地联欢。第三天“送五龙爷”。

食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中国各地粽子花样繁多,有北方甜粽、南方咸粽之分,河北地区的粽子用芦苇叶包裹,加入蜜枣、蜜豆等,为甜粽。

邯郸粽子村

说到粽子,就不得不说一说咱邯郸的粽子了!在肥乡有着一个具有近年制作、销售粽子历史的村庄。

天台山镇南谢堡村是中国北方糖馅粽子的发源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近年。村里家家都包,人人都会,就连上小学的娃娃也熟知包粽子的方法要领。

南谢堡村属漳河古道,相传,明朝时期古漳河泛滥,支流星罗棋布,芦苇遍地丛生,稻谷丰登,村民摘新鲜苇叶包糯米,以此充饥,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食品。

南谢堡村粽子选用优质糯米,采用传统工艺,馅料讲究,枣馅、糖馅等多种风味,其中糖馅粽子是南谢堡一绝,至今北方流传糖馅粽子均出于此。简朴的外表下,是藏不住的甜。一个个小“糖蛋”包裹在其中,醇厚微甜、芬芳香润、口感粘糯、食之爽滑、回味无穷。南谢堡传统粽子通常为正三角形和竹筒形状,除此还有正四角形状、方形状、长形状,形形色色,玲珑夺目。除了最经典的糖粽子外,还有豆沙粽、蜜枣粽、黑米粽、黑米豆沙粽和金丝小枣粽等,各类各样,清香四溢。

勤劳质朴的南谢堡人,对食材有着精益求精、始终如一的追求,选用最新鲜的芦苇叶,东北的五常大米和沧州的金丝小枣,豆沙馅和蜜枣都是自己制作,不添加任何化学添加剂。忠于食材,尊重食材,才能成就最质朴的美味。

在南谢堡村,与“粽子”相关的文化墙更是这个村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村里每年都会举办粽子文化节,年央视新闻曾进行过现场直播。粽子现在已经成为了南谢堡村最闪亮的名片。

剥一枚粽子,细细咀嚼的片刻光景,恰如一场跨越时间和地域的美味之旅。端午的味道,就是在这糖粽的香气中,牵引着人们的味蕾和思乡的心。

来源:邯郸文旅

1
查看完整版本: 端午,邯郸人应该这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