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老祖宗如何过夏天你真以为中国古代没有空调
TUhjnbcbe - 2023/5/18 8:57:00

马伯庸在《长安十二时辰》中,记载了一种神奇的“自雨亭”,就是先在凉亭的屋顶蓄上水,之后:

到了酷暑时分,只消把敛水堤抬起一条小缝,便有清水从四边亭檐倾泻而下,有如水帘,那叫一个风凉,有钱人就是会玩,啧啧……

这玩意儿还真不是马亲王杜撰的,在唐代真实存在,但也不算啥高科技,就是个居家“精装修”罢了。

中华文明独步世界几千年,大多数时间段里都是领跑者,从小就吃过用过,在世界街坊四邻看来,就是妥妥的“有钱人”和“大玩家”,偏偏咱还心灵手巧,“就是会玩”,单说消夏避暑的那些好玩意,甚至比现代人躲在空调房里,还要惬意的多……

01中式低碳空调房

这样的空调房,历代叫法不一,但是降温的手段基本就是两个,挖深井利用地热调节,或者取冰块降温。

先秦时期有“窟室”,三国时曹操在邺城建“深井台”,明代有所谓的“土室”,其实就是深挖的地下室,或者平地挖深井,取地下的凉气来消暑。今天的很多明清古建,比如安徽皖南古民居中,就常见这样的深井屋,如下图所示,不但能调节室温,还能做地下“冰箱”,冷藏食品保鲜用。

在明朝人的记载中,甚至有大户人家,在别墅里连开了七口深井,上面铺上镂空的坐垫,人就坐在上面“拔凉”,所谓“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这种房子还有个好处,就是到了隆冬,深井里自然有暖气往上冒,又可以做“采暖房”来用,是天然的“地源热泵”,此乃后话不表。

夏天用冰块降温,在中国更是历史悠久。

《周礼》中就记载有专门的“凌人”,每年冬天采集天然冰块,运到冰窖以备夏天消暑。

《诗经》里也说:“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也就是说,二月里“冲冲”的凿冰声,三月里就存进山阴的地窖里。按照周朝历法,当时的二、三月,就相当于今天农历的腊、正月,正是冰天雪地的时候。

后来,屈原就在《楚辞》中就唱过:“挫糟冻饮,酌清凉兮”,大意就是感叹——冰冻的甜酒,喝着好清凉啊。

汉代的皇宫,夏季避暑用房就叫“清凉殿”,是用清凉光滑的石材做床铺,西域来的紫玉晶做盘子,盛满冰块摆在身边,号称“清室则中夏含霜”,也就是说,别看大夏天的,这屋里温度低的能结霜!这就有点太奢侈了。

古代凌阴遗址

古代在盛夏季节卖冰,可是一项好买卖,据说唐朝时,“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也就是说冰块的价值能等同于*金。但这个记载可能有点夸张了,因为杜甫有诗云: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说的是一群贵公子携妓包船出游,自制冰饮的香艳情景,如果冰雪真那么贵,那这一船人,得花多少金子啊?

干嚼冰块没滋味,到了宋代,市民社会商业繁荣,街头有了专门的冷饮店,把果汁、牛奶和冰块调制在一起,称为“冰酪”,估计价格应该十分亲民。这套玩意后来被爱吃奶制品的元朝人发扬光大,又被马可·波罗传回了意大利,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被称为“冰奶”。有人认为,这就是现代冰激凌的起源。

采冰人

采冰储冰的制度,从先周一直延续到清末。明清时候,采冰业发展到了鼎盛,不但有皇家御用的官窖,还有达官显贵的府窖和商业化经营的民窖。据记载,清代仅帝都北京的官窖,就有18座,比较著名的比如故宫的“内窖”,现在已改为冰窖餐厅,还有雪池胡同的雪池冰窖,恭俭胡同的恭俭冰窖等等。

北京城里的冰窖,有些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还在营业。

冰窖内景

02古代纳凉黑科技

采冰虽好,仍然是靠天吃饭,古代能工巧匠自主纳凉的手段,还多得很。

比如西汉时期,长安城里就有位巧匠名叫丁缓,他把七个一丈长大轮组在一起,做成

一个扇凉风的七轮扇,据说“一人运之,满堂寒颤”。

但令人奇怪的是,这样的巨型轮扇,动力是什么,难不成靠人力吗?

但没有疑问的是,至少在唐代,中国就有了用水力驱动的风扇。

马伯庸老师小说里写的“自雨亭”,其实最有技术含量的,是需要一套水力传动或者发条传动装置,能把水运到房顶储存起来,然后才能喷洒人造水帘。

据记载,唐玄宗的“空调房”里,就有类似的“水激扇车”,先将冷水送到屋顶,然后再沿屋檐流下来,扇轮摇转,还能扇动冷水的凉气过来……所谓“飞瀑晴亦雨,拂面夏如秋”。

简直凉得不要不要的。

您别以为这就到顶了,到宋代皇家的凉殿,比唐朝更加豪横,不但有风轮拔冷水、扇凉气,有冰雪降温,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作为天然的空气清新剂,那境界简直无法描述,咱不如直接上原文:

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寒瀑飞空而下;

池中红白菡萸万柄……

素馨、建兰、麝香藤、朱槿、玉桂、红蕉等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

御第两旁,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

初不知人间有尘暑也。

这文章冬天简直不能读,看着就冷啊,有木有?

但是——其实还可以更冷!如果说冰箱冰柜都是中国人发明的,您相信吗?

下图是一个战国时代的曾侯乙青铜冰鉴。

冰鉴的结构,是一个铜鉴套着一只铜缶。

外层的铜鉴其实就是个方口深腹的大盆,内层的铜缶小口窄底宽腹,两层并不贴合,中间的夹层就放上冰块降温,冬天则可以放热水保温。冰鉴的盖子镂空,放在身边还是个小型的冷气机,一举多得。

冰鉴发展到清代,成了更轻便的“冰桶”,一般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做箱体,铅或者锡做里子,外有铜箍,上有镂空木盖,下有排水口。如下图所示,和冰鉴一样,可以用作冰箱,也能充当移动的空调器。

03环保消夏用品

说了那么多宫廷消费,平民百姓囊中羞涩,又该如何度夏呢?

其实办法也多得很,瓷枕、竹夫人、搭凉棚、吃茶、挂香囊……办法多得很。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当年是畅销世界,供不应求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特色产品。

古人消夏时为了更凉爽,可以织草席、编藤枕,此外还有特色的“瓷枕”,在枕面挂一层釉,内里中空,贴着肌肤不蓄热,还冰凉无比,正是

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

作为瓷器的故乡,中国瓷枕自然也是花样繁多,长方形、腰圆形、云头形、花瓣形、鸡心形、椭圆形,卧虎枕、卧女枕、童子荷叶枕等等,如上图所示,即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定窑瓷孩儿枕。

还有“竹夫人”,其实就是一种竹子抱枕,一般为圆柱形,用光滑精细的竹篾编成,中间镂空。夏天晚上睡觉抱着一个,清凉吸汗,中间还透风,而且姿态婀娜,起伏有致,自行脑补一下,确实犹如新纳了个“夫人”的感觉,安神又败暑。

讲究一点的人家,可以在“竹夫人”体内,再放些薄荷叶、栀子花等香草植物,就更妙不可言了。

再或者,把香草药物制成香囊,比如藿香、薄荷、菖蒲、苍术、大*、木香、丁香、檀香、雄*、花椒、艾叶等等,根据成分的不同,不但能消暑去躁,还能醒脑开窍、芳香化浊、健脾和胃……乃至于做饰品和定情物,也是极好的。这些玩意,欧洲人估计连想都没想过,他们掩盖体臭的办法,就是提炼和喷洒香水,只能遮遮味罢了,谈不上啥药用效果。

当然了,都有些人来说,消暑根本没那么麻烦,有茶和酒就足够了。

比如乾隆皇帝,这是个有钱人不假,但他避暑延寿的主要秘诀,其实还是注意个人的养生,史载,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消夏时“曰惟二膳,只进薄粥”,也就是清淡饮食,一天就吃两顿粥,然后平时惯常饮用龙井茶。

至于咱老百姓学不了皇帝,那不妨学学陆游,他的避暑之法简单粗暴——“暑用酒逃犹有待”,喝上酒神游天外,管他南北与西东,自然寒暑莫辨了。

这一百多年来,中华文明打了个瞌睡,中间一度落后了不少,咱老百姓看到外国涌入的好多新鲜玩意、时尚科技,大多是从西方而来的,便把它们成为“西洋镜”、“洋火事”。但就自不远的古代,也许还有不远的将来,当我们重新回到曾经的巅峰位置,四夷又会怎么称呼这些中华智慧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祖宗如何过夏天你真以为中国古代没有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