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座小镇,在药香里流传千年一走进廉桥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那家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文/曾锐廉桥位于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县级市),是一座历史悠久、全国闻名的中药小镇。当多数人在历史的风雨中任由中医药这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锈蚀时,邵东人却将它擦拭得熠熠生辉。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国家工商行*管理局首批验收合格,廉桥药市成为全国17大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其规模在全国排名第四。依托廉桥药市,邵东及其周边县市中药材产业方兴未艾,许多贫困户因此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如今,因药而建、因药而兴的廉桥镇拥有“中国特色小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全国重点镇”、“湖南省中药材特色小镇”、“湖南省生态示范镇”、“湖南省产镇融合示范镇”等众多靓丽名片,承载着邵东乃至整个邵阳市兴药富民的希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廉桥历史深处廉桥古称楮塘铺。据现有考古资料分析,楮塘铺一带在旧石器时代便有人类繁衍生息。传说“医药之神”、“华夏之祖”炎帝神农氏自姜水而徙于南,曾在楮塘铺及其周边雪峰山、龙山、猪婆山、大云山、佘湖山一带“遍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后因误食断肠草而卒于湖南省株洲炎陵。廉桥中医药历史滥觞于东汉。医圣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曾多次由昭陵(今邵阳)县令陪同登龙山采药,在楮塘铺坐堂应诊,医人无数,后人在楮塘铺凤形山建有“仲景祠”。现祠堂虽已不复存在,但医圣大医忠诚之德昭于后世,在当地影响深远。从此,名医妙手到这里行医采药,各地药材在这里集散进出,留下了“医不到楮堂不灵,药不到楮堂不香”的神奇传说。三国时,楮塘铺开始有了“药摊”。道光《宝庆府志》载:楮塘铺盛产玉竹参、茯苓、荆芥、枳壳、柴胡、丹皮、白芍。各地药材掮客、商贩路过楮塘铺,多在这里盘桓数日,收购地方草药,同时进行药材交易,南北药材因此在这里交汇。邵东当时叫昭阳县,隶属零陵郡,是蜀国的势力范围。蜀国大将关羽樊城交战时,不幸左臂中了毒箭,毒素入骨,须刮骨疗伤。为提高手术成功率并减轻关羽痛苦,神医华佗四处采药,最后在楮塘铺药摊配齐了具有麻醉、止痛、活血功效的郁金、没药和曼陀罗等草药,成功为关羽刮骨疗毒,造就了一段医药界历史佳话。

到了隋唐,楮塘铺一带的老百姓开始习种药材。晚唐五代诗人谭用之泛舟经邵水沿资江进入湘江,俯仰之间满目皆是楮木、芙蓉、薜荔等药用植物,有感而发,写下了“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的诗句。

唐代对外开放,药材的品种和数量增多,交易量不断上升,逐渐形成了药材商品集中出售的“药墟”。这时,楮塘铺已形成“墟日”,出现了专门购销药材的市场。由番禺(今广州)引进的西洋参、豆蔻、砂仁、乳香等“西洋药”,与藿香、八角、茴香、桂枝等“南药”,以及*芪、生地、甘草之类的“北药”,大多经楮塘铺转销岭南及中原各地。此外,湖南的雄*、朱砂等经楮塘铺至湘潭转江浙各省,浙闽的贝母、泽泻等经大东路至楮塘铺转销湘黔各地。药墟的形成,使药材交易有了固定的场所和时间。楮塘铺的药材摊贩乘势而上,在药墟附近修建店面,前店看病卖药,后坊加工制作。这种“前店后坊”的建设布局,廉桥药市一直沿用至今。药王孙思邈曾常住龙山采药,定期到楮塘铺看病卖药,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如种药的“圣草坪”,采药的“药柜山”,晒药的“安坪村”。为纪念药王,唐贞观年间,民众在楮塘铺凤形山及附近的龙山都建有药王殿,每年农历4月28日孙思邈生日,都要在药王殿举行药材庙会进行纪念。孙家桥(今邵阳市新邵县境内,距廉桥10余里)全村姓孙,据考证系孙思邈嫡传后裔,至今已历30余代。南宋以来,中原人为躲避异族入侵,纷纷南渡,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各地药材掮客的交往日益频繁。药材大量涌入,楮塘铺的“药墟”已远远不能满足药商的需求。于是,出现了类似客栈的药栈。有的药贩将药材存放在药栈,由熟悉业务的经纪人,带上少量药材样品,守候在路边茶肆凉亭中兜揽成交。邵东境内楠木岭、绵车岭、骑龙岭等古道,至今存有“古佛亭”、“南岳亭”、“万寿亭”等古亭遗迹以及众多记载当年商旅往来的断碣残碑。

明清时期,楮塘铺药材交易出现了一个高峰。明宣宗宣德三年(年),礼部尚书胡滢建议:“在外府、州、县旧设惠民药局。洪武年间置药材,令医官、医者在局,凡*民有贫病者,给病药。今虽有医官而无局舍,宜令有司安于农隙修药局”(《宣宗实录》)。于是,宝庆府(今邵阳)设立惠民药局,楮塘铺至黑田铺一带设“生药库”,用来收贮药材。为保护药材不被盗匪掠夺,宝庆府还在黑田铺设置了巡检司。药局、药库和巡检司的设立,使得楮塘铺药材交易更具吸引力。湘黔各地的龟板、玄参、苦参、桃仁……川、鄂、广的附子、*参、桂枝、八角……以及交趾(今越南)、苏禄(今菲律宾)等国的木香、藤*、犀角、丁香等,纷纷沿湖南南风岭商路和大东路经楮塘铺分销南北各地。楮塘铺为此名噪一时,吸引了很多医家来此采药问诊。传说明朝医学家李时珍采集《本草纲目》药物标本时,曾在楮塘旅馆住过半月之久。

清朝末年,许多药栈扩大营业范围,既供食宿,又供存货,并代为进行硫磺熏烤,以防霉去虫。有的药栈还兼营代客买卖事宜,药栈逐渐衍变成为兼有“牙行”性质的药行。药行可以代购代销,进一步促进了药材的集散。

光绪《邵阳县乡土志》载:宝庆大东路入楮塘铺横过,东西两头连成一条小街,开有上百家药铺。至此,楮塘铺因“摊”而集的“药墟”,发展成为了在江南各省享有一定声誉的“药市”。

为保证药材数量和质量,楮塘铺一些规模较大的药行,派出有技术的药工到产地去包种药材,或指导当地药农种药,预付定金,保证收购;同时,还派出学徒到河南禹州、江西樟树等地学习中药炮制加工技艺。一些学徒博采众长,学成了“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陈皮一条线,半夏鱼鳞片,槟榔切片,一粒马钱子切片”之类的独门加工绝技。

廉桥得名始于民国时期。楮塘铺药商唐世茂诚实守信,经营有方,是当地药材经营大户。为方便南来北往的商旅通行,唐世茂带头捐款,在楮水河(今廉水河)上修建了一座石拱桥。当地士绅赞其奉公而有廉风,改楮塘铺为廉桥。

民国17年(年),潭宝公路在廉桥建成了邵阳县历史上第一家汽车站,来此建房开药店的进一步增加,数年后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松龄堂、三益庄、楚天春、寿尔康、湘源裕、曹继康、万利祥等余家药行的药材市场,形成名副其实的“南国药都”。

*阀混战和日*侵华接连爆发,兵荒马乱之际,廉桥很多药行纷纷关门停业,廉桥药材市场悄然归隐。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年公私合营,邵东县药材公司接收了当时已经为数不多的几家药材店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沉寂20多年的廉桥药市重焕生机,一间间药栈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到年被国家正式确认为全国17大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时,廉桥药材店铺已达多家,遍布廉湘街、廉邵街、兴廉大道、廉群路、药材路、市场路等大街小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