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不知道的端午节 [复制链接]

1#

放假?吃粽子?划龙舟?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你对端午节了解多少呢?

节日名称

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至今已有余年。五月初五,叫“五月节”,亦称“重五节”(月和日都是“五”),而叫“端午节”则更为流行。我国古代按照干支法来纪年、月、日,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农历以立春为一年的开始,遂以寅月为正月,则五月正好是午月。“端”是开始的意思,宋太宗时编写的《太平御览》引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端,初也。”古时,一直有把初五泛称作“端午”的。唐玄宗的生日为八月五日,唐张说(yuè)在《上大衍历序》中记载:“宋璟(上书)《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说:‘月为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按照中国农历,一年的四、五、六三个月为夏季,五月为“中夏”,又称“仲夏”(仲,居中),正是太阳高升之时,故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另外,从民俗等的角度,端午节还有许多的名称,如龙舟节、浴兰节、菖蒲节,等等。

节日来历与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说法很多,但最重要的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起源于我国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看法,并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一些节日习俗。古人认为,五月时其季节已经到了夏至以后、仲夏之时,气温骤然升高,人类很容易染病,甚至死亡。同时,这时一些毒虫滋生,危害人类。古代称蝎子、蛇、蜈蚣、蟾蜍、壁虎为“五毒”,有民谣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也正因此,古人把五月称为“恶月”。

南北朝时南朝粱人宗懔(lǐn)写的《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俗称恶月,多禁。”为了要在这个“恶月”“避邪驱毒”,于是人们一方面实在地保健身体,“祛病防疫”和驱赶毒虫,一方面则通过一些形式象征性地“驱恶消灾”。如西汉成书的《礼记》一书中说,端午可追溯于周代,当时人们在端午节时都来摘兰草,并以兰草煮汤沐浴;同样,成书于东汉时的《大戴礼记·夏小正》中也说:“五月······蓄兰为沐浴也”,因此,《荆楚岁时记》遂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习俗一直流传到唐宋时代,称端午为“浴兰之月”。“兰”泛指兰草、兰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兰草,气味辛、平、甘、无毒”“其气清香,生津止渴,润肌肉”“除胸中痰癖”“消渴生津”;近代中医学研究,兰草可以清热凉血,养阴润肺,可以治疗呼吸道等的疾病,“蓄兰沐浴”正是利用兰草的这些特点,在气温骤变的时候,用来防病、治病。

再如端午节时有饮雄*酒的习俗,也是为了防病健身。雄*,是一种矿物中药,内服可以解毒、杀虫,治疮毒,外用可以防治疮、疖和蛇虫咬伤等病症。清代成书的《燕京岁时记》记载:“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至于,端午节家家都要在门窗上掛上艾草和菖蒲的习俗,同样也是源于杀菌防病、驱杀毒虫。艾草又叫艾蒿,是一味中药,《孟子》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话。同时其浓烈的气味可以驱虫;今日仍有人用艾草作杀虫的农药或熏烟作房间的消毒、杀虫药。菖蒲,全株有毒,也可以驱赶虫蚊。

现在,人们还将菖蒲根茎捣烂,加水熬煮后,用其液洒入稻田中杀死稻螟蛉、蚜虫、红蜘蛛等水稻的虫害,被人们称作“绿色农药”。除了在端午节,人们为了祛病防止毒虫的侵害,采取一些“实在”的“习俗”外,也会搞些象征性的物件以“驱害除灾”,如,用艾叶、菖蒲等制成人形或虎形,叫艾人、艾虎,或把艾叶、菖蒲叶削成剑形,表示其“凶猛”。人们以这种艾人、艾虎加上其叶成“剑”,象征“神灵”,“祛病避邪”。当时民间有谚语说:“菖蒲驱恶迎喜庆,艾叶避邪保平安”;“蒲剑冲天皇斗观,艾旗拂地神*惊”。有的地方在端午节时用雄*在小孩的额头上涂写一个“王”字,既起到雄*驱虫防病作用,也因为虎的头上有“王”字,以此象似猛虎以镇邪。

端午节吃粽子是重要的习俗。吃粽子早在周处的《风土记》就有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角黍”即是后来我们所说的粽子。因其包裹成角形,内里被包的是黍米。开始包粽子用过艾叶称“艾香粽”,也用过茭白的叶子(叫菰(ɡū)叶)。艾叶可以防病、治病,前面已讲;茭白叶在中药里也有清湿热、解毒、利尿止渴,治疗痢疾、疮病的功效。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起源很早,不能不说也与人类在此时要防疫除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端午节来历的又一个重要说法,是为了纪念先人,纪念历史上的名人。在湖南、湖北一带是纪念屈原,而在江浙一带则是纪念伍子胥。

屈原(约公元前—公元前年)是战国时楚国贵族,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楚国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结果遭到了贵族子兰等的强烈反对,使屈原遭谗被免职、赶出京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创立了“楚辞”体裁,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九歌》《天问》等不朽的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

公元前年,秦*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即将灭亡,极度伤心,遂于五月五日写下了自己的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今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内)自尽。当地百姓闻讯后,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在江湖之中,后来便形成了端午节大家泛舟举行“龙舟竞赛”的习俗。百姓们又怕江河中的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遂家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这便是后来形成人们在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习俗的又一个说法,这在后来便形成了端午节人们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这些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前边说的《荆楚岁时记》和同是粱人吴均写的《续齐谐记》都对端午节纪念屈原一说有所记载。

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说法,记录在东汉时期的《曹娥碑》中。伍子胥(公元前—公元前年),春秋末年楚国人,因其父兄被楚王冤杀而投奔吴国,后来辅佐吴王阖闾打败楚国。在吴国攻楚时,后方的越王勾践乘机进攻吴国,并使得吴王阖闾受伤而死。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后大败越*,勾践向夫差投降。伍子胥看破勾践的心思,认为早晚越国还会复兴,成为吴国大患,力主乘此机会灭掉越国。夫差不允,放勾践回国,后来又听信奸臣谗言,赐死伍子胥。伍子胥死前要求将自己的眼睛挖出,掛在吴国城门上,以亲眼看着越国是如何灭掉吴国的。夫差知道后大怒,令人以皮革将伍子胥的尸体包裹,于五月五日抛入钱塘江中。当时,吴国百姓哀憐伍子胥忠良被害,在江边为他立祠,后来每逢五月五日端午节,苏州(当日吴国的都城)及浙江一带人民都要隆重地纪念伍子胥。江浙有的地方在端午节时公祭伍子胥;有的地方也划龙舟竞渡以纪念伍子胥,民间有“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的说法。

端午节入选世界遗产

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的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申报成功入选的理由是: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余年历史。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草、挂菖蒲、喝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从此,端午节不仅仅是中国的重要节日,而且成为了世界性的传统节日。

更多精彩内容

你不知道的“清明节”

《水浒传》中的“酒”是什么酒?

漫话《三国演义》中的“粮草”

快到碗里来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