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艾草青团,春天最爱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哪里权威 http://ask.bdfyy999.com/

清明时节雨纷纷,吃颗青团压压惊。清明节MO君最主要惦记的还是青团小姐姐。今天的主角是青团的主要原料——艾草。

《本草纲目》草部中“艾”,释名冰台、医草、黄草、艾蒿。苦、微温、无毒。

艾草在我国大部分地域都有生长,通过气味就可以辨认,有大叶艾和小叶艾之分。

大叶艾和小叶艾,是以长江南北来划分的。长江以北为大叶艾,这种艾叶厚而宽、绒毛多,艾绒纤维粗产量高,气味芬芳,火力柔和。长江以南的为小叶艾,叶小而薄,产量低,烟大火烈。

大艾就是端午垂挂、艾灸的那种,而小艾就是制作青团的那种啦。

每年清明前后,外地的亲戚都会打包做好的青团,手工做的青团,皮子和市面上买的不一样。不是那种特别Q弹、像麻糬的口感。

而是略带粗糙的植物纤维,散发着一种自然清香的艾草味,皮子不太粘牙,但是韧性很好。馅料有甜口和咸口,MO君特别喜欢吃雪菜豆腐干肉末馅儿的。一口气能吃四五个,嗝~

青团的来历,据说还有个典故,和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有关。

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农民帮忙将李秀成化装成了农民模样。清兵没有搜捕到李秀成,于是在村里设重兵把守,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农民一筹莫展,刚巧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见手上、膝盖上都被染上了原谅色。灵光一现,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团子放在青草里,蒙混过关。之后李秀成便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

emmm,因吹斯汀

古代自由体爱情诗集《诗经》的《采葛》,描绘了对一个采葛、采萧(茼蒿)、采艾姑娘的思念之情。“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MO君不禁感叹:青团兮,一岁一见,甚是想念兮!

说到大艾叶,端午节必须来凑凑热闹。

不知列位对老郭那段经典的太平歌词还记得吗?“那杭州美景盖世无双,西湖岸奇花异草四季清香……”这是《白蛇传》的开场。

嘚啵嘚啵一段之后,“五月初五端阳日,大不该夫妻对坐饮雄黄,三杯酒下咽喉醉倒销金帐,显原形吓的儿夫命见阎王,奴为你长寿山盗回了还阳草,还与那护山的神将大战了一场。”

作为钱塘人士,MO君一想到端午节,就想到了《白蛇传》,小时候被美人变身的场景吓得不轻。

“端午”二字最早出现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仲夏端五,方伯协极。烹鹜角黍,龟鳞顺德。”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鹜同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角黍(粽子),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凶月,是一年中毒气最盛的日子。东汉王充《论衡》云:“讳举正月、五月子,以为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风俗通义》云:“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总之这一天出生的孩子都是不详人,所以家家户户都要辟邪祟。

因为要辟邪,所以艾草就发挥了作用。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写到端午节,“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

端午节有“采艾”的习俗,即割取艾条悬户避邪。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鬭(同“斗”)百草之戏,採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是说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在鸡未鸣前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是用来针灸。

端午小香包里也有艾叶的成分,除此之外还有苍术(zhú)、藿香、石菖蒲、吴茱萸、肉桂、雄黄、龙脑、樟脑等等。那味道有一种刺激的吸引。

艾草的香气可以说是和马兰头、香椿一起,伴随南方春天,最具代表性的野趣香味之一。

MO君每当闻到这些熟悉的香味就说明“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又到了交配的……”

咳!不知道出一款艾草香水是不是也挺符合清明或端午的营销呢?!

找MO君玩耍(魔性推荐:moxingtuijian)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