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七夕元宵上巳节哪个才是古代版情人节 [复制链接]

1#

七夕、元宵、上巳节……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应该是哪一天?

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有人说是为了纪念屈原,那么能祝“端午节快乐”吗?

泉州传统戏曲和侨批与民俗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20日上午,小山丛竹书院里,地方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专家,泉州师范学院陈桂炳教授从“泉州民俗与泉州学”、“辞旧迎新说春节”、“数字观念与民俗”、“戏台上下看民俗”、“侨批与侨乡民俗”等五个方面开讲泉州民俗。

陈桂炳教授

数字里的民俗

寄托着泉州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讲座中,陈桂炳谈了数字观念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时间上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其月与日大都集中在个位的奇数上。


  在数字的传统观念中,人们认同偶数而忌讳奇数,但现实生活中热热闹闹的传统节日,恰恰建立在貌似不吉利的奇数上。如一月一(正月初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这不是巧合,而是与民间“逢凶化吉”的思维有着莫大关系。

哪天才是情人节?


  七夕,在泉州有信仰“七娘妈生”的习俗,陈桂炳认为,七在我们民族传统的数字观念中属于亡灵所有,阴气重,家里亲人逝世后,民间每隔七天要做一次追悼亡灵的祭祀,称“做七”,过了“七七”,就不再进行祭祀,丧事活动基本结束。


  奇数相逢,阴气最重,民间相传七月七日是所有去世者的还阳日,阴气很重,这时儿童的处境甚为危险,最需要保护,因此泉州人称“七月七”这天为“做七娘妈生”,家庭妇女准备了丰盛的祭品祭拜,祈求“七妈娘”保护家里小孩健康成长。


  早些年,有人认为“七月七”的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这些年又有人说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牛郎织女本身是神话中的悲剧,且天气的原因当晚时常是细雨蒙蒙,天气和神话的人物关系(牛郎与织女为夫妻关系)本身就不支持情人节的说法。更何况“七七”在民俗信仰里被认为是去逝者的还阳日,有着许多禁忌。


  而不少人把元宵节当成情人节,就闽南人而言,其主要原因当与《陈三五娘》故事及戏曲的主人公爱情缘于元宵夜的赏灯有关,此说虽有一定道理,但略有牵强,毕竟元宵节的主题在灯而不在情。


  陈桂炳认为,如果非要从传统节日里找出一个能与“情人节”沾上边的节日,可能是古代三月三上巳节。《诗经国风》中有篇《溱洧》,说的就是当时郑国的民俗:上巳节这天,溱、洧二水,春水涣涣,男女青年採兰泛遊其上,情人间更是相互戏谑,互赠香草,永结盟好。

能说“端午节快乐”吗?


  那么,端午节这天到底能不能说快乐?有人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跳江的屈原,是个令人心情沉重的日子,不应该有快乐一说。陈桂炳认为,端午节的月日时间组成,也与奇数有关,五月五日,五五相逢。民间有瘟神爷散药危害人间等传说,因而端午节的许多仪式意在保护生命的旨意十分明显,如屋檐插艾草、柳条,饮雄黄酒,都有显在的消毒和隐在的辟邪意义,儿童手腕栓五色丝绳,则被民俗认为是为了避免被瘟神带走。这一天,还有划龙船、赛龙舟,吃粽子等,送走瘟神,有得吃还有得玩,为什么不能说快乐!


  更何况关于端午节的起源,除了在民间影响较大的纪念屈原一说外,学术界还有祭龙、季节适应、公共卫生等说。

戏曲、侨批里

有真实的时代民俗记忆


  有趣的是,陈桂炳还从明清的戏曲剧本和近现代的侨批中找到了传统民俗的影子。


  在明清泉州梨园戏的剧本中,他就发现了旧时泉州人人际往来中的“食茶”“食烟”“食酒”等习俗。他认为,这些烟火味十足的民俗在剧本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荔镜记》中,与茶有关的场景就出现多达6次,且每次都是剧情发展的关键点。而当时的茶也不都是用来喝的,还有一种粗淡不适宜饮的茶水,是用来漱口的。比如,剧中五娘探牢时,就让婢女宜春“共多牢讨一碗茶,度官人(陈三)洗嘴”。


  更有意义的是,在泉州的侨批中,陈桂炳看到了饮食、服饰、居住、祭敬、尊奉俗神等许多泉州民俗文化的记载。他多次在侨批中发现有侨亲指定购买“张泉苑水仙种”,证明了该品牌在当时的兴盛和海内外的影响。


  他还在侨批中发现了泉州华侨对家乡移风易俗的影响。有不少开明的华侨,通过侨批开导家人要跟上时代的发展,顺应潮流,摒弃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劣俗和落后观念,倡导“移风易俗”。有的华侨华侨在侨批中训导儿子尊重老人、摒弃陋习,在生男育女上不能重男轻女,找对象的原则要重人品轻家财,各种世俗事务应量力而行,不得大操大办。

期盼泉州文化之花

墙内墙外一般香


  陈桂炳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泉州的历史文化,在他的眼里,世遗泉州不但拥有着诸多如22个世遗点一样的文物遗产,还有着丰厚的意义深远的民俗文化。


  他感慨于这些年,泉州对于重要历史遗迹的恢复与保护,早在90年代,他曾陪来泉州的几位研究朱子学专家到小山丛竹遗址(医院所在地)寻找“小山丛竹”碑刻,因行色匆匆,一时没能找到。没想到多年后的今天,当他第二次来到小山丛竹遗址所在地,已是旧貌换新颜,而且还能在新复建的小山书院里讲泉州文化,心里格外高兴。


  陈桂炳认为,泉州丰厚的历史、人文非常了不起,但有点“墙内开花墙外更香”,每次有人文历史方面的专家来,泉州都能给他们最新的震撼。他希望泉州人多了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