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端午,关于它的来历、习俗、活动等等,大家肯定都有一些了解。
但是任凭粽子多么好吃、活动多么好玩、习俗多么值得被继承,在某个特定的年龄段,真的很难去体会。
真实情况是:很多人因为工作等原因根本参加不了端午习俗活动,每逢佳节倍思亲也仅限于思,远方的人根本回不了家。
因此,端午节能吃上粽子就不错了,很多人或许连粽子都吃不到。
本以为今年能回家过一次记忆中的端午,绑一次花线,吃一碗凉粉,但还是回不去了......
虽然外面现在有各式各样的粽子,还包肉什么的,可是再怎么样都没有小时候吃的那个粽子香。
粽子被奶奶端到桌上后,我迫不及待的剥开一个吃,那种味道,这一辈子我也忘不了。
我今年25岁,工作几年了,忘记有多少年没有过端午节了。而有关端午的记忆只停留在童年。
端午节,不管你吃没吃到粽子,都希望这几个与端午有关的故事能带给你些许慰藉。
又是一年端午节,吃粽子放长假很开心,不禁想起了之前的“端午之争”。那是大学的一节韩语课,我们的外教是韩国人。
韩国人,尤其是韩国的男人,都特别的大男子主义,特别钟爱自己的国家,一遍挣着中国人的钱,一遍嫌弃中国的空气,更为过分的是,居然说端午节是韩国的,杨贵妃是韩国人等等,还说的头头是道。
我们上课的20多号中国人,听到这里,直接就和外教展开了激烈的“唇枪舌剑”战争。最后,以全体罢课,外教老师对自己的言论不当道歉结束。
现在想来,这是我上大学干过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了。
《中餐厅》的一期节目中,明星们制作了一些粽子售卖给当地的外国客人。这个时候来了几个韩国人问这是什么?知道是粽子之后他们又问,吃粽子是什么节?很多观众对此不爽。
曾经韩国人和我们一起争抢端午节的归属,争的不可开交。如果说别的国家的人不认识粽子这情有可原,韩国人不认识是不可能的。面对着这几位韩国阿姨的故意追问,王俊凯一句话为国争光:这是中国的粽子。
这句话不但回答了这几位韩国阿姨,更是将端午节的归属地确定为是我们中国。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话,只是一个非常细微的动作,但是我们可以看得到王俊凯那颗时刻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心。
小时候家里人多,七大姑、八大姨夫等过节都要凑在一起。适逢端午,在爷爷的组织下,齐聚一堂,期间就有喝雄*酒,倒在杯子中呈现出一种较*的颜色,还夹杂着碎石的粉末。当时年纪小,狠劲上来就喝了一口,什么样的感觉忘了,但就是很辣,然后吃的东西特别多,这就是我的端午记忆。
现在,爷爷早已去世,但那种家族之间亲情的维系却从未断开。当初每逢节日,家人齐聚一堂的原因,我在多年之后也终于懂得。
那年,我正上小学。父亲从部队带病回家后,生活完全靠母亲。日子过得虽然清苦,但每年的端午节很少的几个粽子,却是我们姐妹很长一段时间的等待和期盼。
那年端午,我们的粽子被一个拖儿抱女、粗布烂衫的农妇讨去。只记得母亲说:拿着吧,给孩子吃,你是当娘的,千万得咬牙挺住,孩子离不了你呀。
只记得妹妹回家看见竹筐里仅剩一个小小的粽子后,坐在院子嚎啕大哭。
母亲的眼睛里隐着一层水雾,父亲粗糙的大手一遍一遍地抚着妹妹枯*稀少的头发。他轻声地说:见人有难,就得帮一把呀,咱少吃一口,没啥,你们现在还小,总有一天,会懂得这些事理……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母亲含泪卖掉了珍藏多年的外婆留给她的一幅银手镯,一支银发簪。
记忆穿越时空,一切恍如昨天。我仿佛看见,在那个典当铺子门前,站着年轻时的母亲,她静静地伫立在那,久久不肯离去,凉风夹着细雨,吹乱她的头发,淋湿她的衣衫……
端午节的文化传承,既有屈原的爱国精神,也有关于亲情的维系。
但提起端午,更多人想到的是与亲人发生的故事。而对于这些文化载体: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酒等等,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不了也并无多大关系。
向在乎的人问一句:“吃过粽子了吗?”,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