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逢端午,
愿每位考生都高“粽”
天朗气清,夏韵悠长
当家家户户又飘起了粽香
五月五端午节又到了
在这个古老庄重的传统节日
愿你和家人平安喜乐
聊一聊端午的来源
说到端午的来源,
大家最先想到的
大概就是楚国大夫屈原了。
相传楚王听信谗言
将主张抗秦的屈原贬黜流放
在秦国攻破楚国首都后
绝望的屈原抱着一块大石头
投入了汨罗江
屈原死后,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
吃粽子的风俗。
除了这个流传最为广泛的说法,
还有纪念伍子胥之说,
伍子胥助吴伐楚,
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
吴王夫差不听。
伍子胥便对邻舍人说:
“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
悬挂在*之东门上,
以看越国*队入城灭吴”,
便自刎而死。
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也有传说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
相传曹娥是东汉上虞人,
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
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
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
曹娥在五月五日也投江,
五日后抱出父尸。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
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也有恶日之说,
在先秦时代,
五月被认为是毒月,
五日是恶日,
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
《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
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五月初五为恶日,
在此日插菖蒲、艾叶
以驱*,薰苍术、白芷,
喝雄*酒以避疫。
那些端午传统特色习俗
时至今日
端午节仍是中华民族
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在端午节的众多习俗中
蕴藏着各地劳动人民千百年来
沉淀下来的生活智慧
包粽子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代表食物
一说是为了托人江中
以免鱼虾噬咬屈原遗体
二说是因为粽子的棱角像一把刀子
可以将疾病、灾害铲除
赛龙舟
屈原含恨投江
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
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
由此赛龙舟也成为
端午最传统的习俗之一
挂艾草、菖蒲、榕枝
传说远古时候神仙与水怪约定
只要门前悬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都不可冒犯
于是人们端午节喜欢采摘和悬挂艾草
意欲驱散妖魔,保卫家族
饮蒲酒、雄*酒
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
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朱砂等
成为流传甚广的雄*酒
同时人们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
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
除了这些习俗,
还有这些特色习俗你熟悉吗?
画额
戴香包
沐兰汤
唐诗宋词里话端午
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酒……
其实在众多特色民俗中,
蕴含着满满的情怀和意趣,
今天我们一起来品味端午相关的唐诗宋词。
端午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赏析:端午节起源的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诗人感叹屈原作为忠诚的臣子所受到的冤屈。
竞渡诗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
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
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
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
果然夺得锦标归。
赏析:“竞渡”就是现在赛龙舟活动的前身。为了衡量竞渡的胜负,唐人创造了“锦标”的比赛制度,指在龙舟划到终点的时候,以抢夺浮标来判断胜负,抢得头标的人就是比赛的冠*,鼓声擂动,船只齐发,争先恐后,惊吓得水鸟乱飞,只为夺得锦标。
表夏十首(节选)
元稹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
赏析:“浴兰”指古人端午节“浴兰汤”的习俗,用草药煎汤淋浴。因为粽子用丝线缠裹,所以说“彩缕碧筠粽”。早期的粽子是用黍米做的,也称粽子为“角黍”。唐代开始用糯米代替黍米来制作粽子,色泽变白,味道香甜,所以形容粽子为“香粳白玉团”。
乙卯重五诗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赏析:这首诗具体描写了当时人们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平淡的闲言琐事在诗人的笔下变得瑰奇纯粹。诗人把生活的真味都寄托在端午生活的描写中,仔细阅读,方有所悟。
渔家傲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郦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赏析:五月里石榴花儿红艳艳,绿杨雨中默默站立,丝线缠裹的粽子盛放在金盘里,扇子上面画着双凤凰,正是端午时节,浴兰汤,喝菖蒲酒,树叶丛中*鹂的叫声惊醒了朦胧中的好梦。
端午即事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赏析:五月五日端午节,你赠与我一枝艾草。故人看不到,新结交的知己在万里之外。往日为国尽忠的人,现在白发苍苍。尽管三湘和这里相隔很远,仍然想要从屈原那里获得慰藉和力量。
斗转星移间
端午佳节承载了人们
对圣贤的缅怀
对健康的追求
对疾病的防治
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
家长把这些端午习俗和优美诗词
讲给孩子听听吧~
带他走近历久弥新的端午传统文化
品位华夏文明的悠长迷人吧~
来源:山东教育电视台
联系/投稿邮箱:
woaijinjiaozh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