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医生彭洋 http://pf.39.net/bdfzj/131210/4305597.html话说取经团来到朱紫国,孙悟空治好朱紫国王的病以后,国王道出实情:三年前正值端阳之节,朕与嫔后都在御花园海榴亭下解粽插艾,饮菖蒲雄*酒,看斗龙舟。忽然一阵风至,半空中现出一个妖精,自称赛太岁,说他在麒麟山獬豸洞居住,洞中少个夫人,访得我金圣宫生得貌美姿娇,要做个夫人,教朕快早送出。如若三声不献出来,就要先吃寡人,后吃众臣,将满城黎民尽皆吃绝。那时节,朕却忧国忧民,无奈将金圣宫推出海榴亭外,被那妖响一声摄将去了。寡人为此着了惊恐,把那粽子凝滞在内,况又昼夜忧思不息,所以成此苦疾三年。今日之命,皆是神僧所赐,岂但如泰山之重而已乎。
端阳节就是端午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五就是初五。午属十二地支,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又叫端午。《荆楚岁时记》:仲夏登高顺阳在上,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解粽,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谁的粽叶长说明谁的福报大。插艾,艾叶味苦,微温无毒,有温气血、逐寒湿之功,又有芳香避秽之能。古人端午有“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的民俗,据说可以治百病招百福,祛除各种毒物,避却各路妖邪。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因而得名。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被先民当作神草。《本草·菖蒲》: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古人认为端午这天五毒尽出,因此家家户户门上插菖蒲辟邪驱魔。
古人有端午饮雄*酒的习俗,饮了雄*酒,病魔都远走。雄*俗称鸡冠石,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额头上用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传说屈原投江之后,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遗体,纷纷把粽子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蛟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把龙筋缠在孩子们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酒抹七窍,这样便可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斗龙舟也是为了纪念屈原。清石方洛《且瓯歌》:一江竞渡胥寻乐,谁为汨罗三闾哭。又有民歌云:五月五日端午了,屈原饮恨汨罗汪,龙舟队队江中飞,要饮蒲酒保平安。
金圣公主被金毛犼抓走之后,张紫阳恐怕金毛犼把金圣公主玷辱,有坏人伦,后日难与国王复合。遂将一件旧棕衣变作一领新霞裳,光生五彩,进与妖王,教皇后穿了妆新。那皇后穿上身,即生一身毒刺,毒刺者,乃棕毛也。粽衣不仅紫阳真人穿,普通百姓也穿。粽衣用棕片缝成,不透水也不透风,可当衣穿。不但遮风避雨,也可遮羞掩丑。古代极贫人家没有布帛衣服穿,只好穿粽衣,也就是最早的蓑衣。《诗.小雅.无羊》:尔牧来蓑思,何蓑何笠。张志和《渔歌子》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苏轼《浣溪沙》: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吕岩《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可见粽衣之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