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诗意的端午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医能治愈白癜风吗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928/9499624.html

本文转自:学习时报

中华文明有采风记俗的悠久传统,这种传统孕育着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理想追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自诞生起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感染力。
  和端午节相联的,不仅仅是花草和粽子,它还与一位伟大的诗人密切相关,使这个古老节日具有更深的气蕴,确切地说,应该是诗的韵味。端午节的别名中,有“诗人节”和“屈原日”,或许是这个传统节日真正的意蕴。
  诗词歌赋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抒发情感的丰富表达方式。历代文化名人吟咏端午、逸兴遣怀的诗文不知凡几,而屈原是常见的主题。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九歌》《离骚》《天问》,表现出高尚的人格、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诗品源自人品,文心辉映诗心。人们想到端午就会想到屈原,想到他充满浪漫主义和爱国情怀的诗*。唐代诗人文秀有“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刘禹锡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李白作“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宋代张耒有“竞渡深悲千载冤,忠*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有“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这些诗词所抒发的浩然民族正气、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忠贞高洁的道德胸襟、悲天悯人的深沉情感,历经千年沧桑,早已成为国人的文化底色。
  天中节,是端午节的别称。苏轼的词《六幺令·天中节》,将人生体验、生命思考、事物观察凝聚到诗词之中,以其意象和才思击中人心,精当易晓,韵味悠长: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苏轼的词,犹如一幅笔墨灵动的国画长卷,描绘出端午节的风俗景象,门前挂艾草菖蒲,天上飞纸鹞风筝,包粽子,喝雄*酒,赛龙舟,凭吊屈原。诗中的“湘累”,是指屈原。“湘累已逝”,惟使后世无限的哀思和祭奠。此外,苏轼写端午的词还有一首《浣溪沙·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亦描绘了彼时端午的民间习俗。
  追思屈原,是大多数端午诗歌的主题。因此,格调悲壮,诗情沉郁,语近情遥,余音袅袅构成了端午诗歌的风格,与咏诵其他传统节日诗歌的喜庆欢乐大相异趣。
  端午节还有“艾草节”之名,是因为端午风俗与草息息相关,写草叶的端午诗歌也非常多。歌谣曰:“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蒲剑驱邪,艾条芬芳,家家包角粽,缝香囊,斗百草,沐兰香,避五毒,饮雄*。端午的气息,当然不仅仅是粽子的香味。挂在门口的艾草菖蒲散发着清香,喷洒的雄*酒、那些浸染着雄*、艾草、茴香和花香的彩色香袋,也在不同的角落氤氲着淡淡的清香。民间诗云:“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写艾草之香、端午之情,那草在端午便被赋予了民俗意义,也有了人文色彩。潮州人有《端午》诗:“家家插艾望消灾,欲食粽球兴满怀。”可见,“吃粽插艾”这一民俗,弥漫着人间烟火气。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衰甚犹簪艾一枝”“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写艾写粽的诗文之美透过千年风雨让人心生喜乐温暖,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几多雅趣。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共享的时间节点和文化传承。在这个历史悠久节日里,既有“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的景致,又有“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风情,更有“屈子冤*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的厚重,饱含家国情怀与民俗趣味,持有诗性风范和艾草灵性。在浓浓诗香中品味端午,能够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塑造民族的精神气质,凝聚深沉的民族情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