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春痘医院哪些好 http://m.39.net/news/a_9323162.html医院订阅哦!
二、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处于湿热的仲夏时节,疾病瘟疫容易流行,人们从生理与心理上都强烈地感受到外在的威胁,所以人们将端午节所在的五月五日看作是毒气流行的恶月恶日,在追念先贤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避瘟保健,“以攘毒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端午节的习俗。这些习俗有的在发展过程中因没有得到普及和推广而被淘汰,有的在本地区不适合,如划龙舟在辽南不见有此习俗,而更多的大众化的习俗不仅传承,而且还有发扬光大。端午节的习俗概括起来有如下几项。
划龙舟
划龙舟是端午节一项标志性的民俗活动。这一活动盛行在江南几个省。旧时龙舟沿江要撒粽子,为的是保护屈原尸体不被鱼鳖食掉;在龙舟上敲打锣鼓喊着号子,一方面为惊吓鱼鳖不食尸体,另一方面是为屈原叫*。江浙一带的说法是龙舟竞渡源于越王勾践为了报灭国之仇,领导人民借竞舟之名,操练水师,暗习水战。这些都是民间传说,据有文字记载,在西周穆王时就有龙船。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龙舟竞渡应该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端午考》)他进而推测: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这祭仪中半社会性的娱乐节目(《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营口地区的西部河网密布,但文字资料和民间传说不见有划龙舟习俗。去年端午节见电视转播明湖喜有龙舟竞渡之镜头,此乃优良民俗文化发扬光大也。
插艾蒲挂布猴
辽南在端午节的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口,房门口的东侧(左边)挂一束由桃树枝,艾蒿扎成把子,下面还有身穿*马褂,手拿金箍棒的小布猴,与此在一起的还有纸葫芦、小布挑和用五色麻编成的扫帚以及一个小小的篦子。在门上插艾蒿的习俗至少可以追溯到南朝。过去插艾蒿是很有讲究的,要做成人形,有的做成虎形。古人认为桃木有驱*避邪的作用。《盖平县志》载:“五月五日为端阳节,又名五毒日,盖五月属午,五日为端午,二午相属火旺之相,过旺则为毒,故用艾蒿、桃枝、朱砂、雄*等物以解之。门悬*布猴,手执綵麻小帚,取扫除灾祲意,并悬剪纸葫芦,取可盛药饵意。”此俗流传到今天,又有发展,把猴做成孙悟空形象,手里的笤帚变成金箍棒,有扫除一切害人虫之意。纸葫芦仍然保留,又配有纸桃。桃与逃同音,有逃出一切灾难之说。葫芦与桃枝乃道家法器,亦有长寿之意。
营口地区西部,水草丛生,旧时艾蒿不多,但蒲草(菖蒲)举目皆是,于是端午节有插蒲草习俗,还有艾与蒲二者兼插的。蒲又名“水剑”,悬在门上可避邪,菖蒲又是中药,古人曾以菖蒲制酒,以强身禳毒气。
戴佩饰
辽南人端午节女人头上戴艾蒿,小豆猴(很小的布猴)、小布桃。不论男女身上都佩戴一个用五色布作底,钉一个用五色麻扎成的小扫帚,再加上一对小布桃或小葫芦、小粽子。一些青年男女还要佩戴香荷包。在清朝、民初都要戴上新兜子,小孩的兜子上绣有五毒,中间绣一只大公鸡,有的干脆只绣一个大公鸡,鸡谐音吉,又可吃掉五毒。还有绣长命百岁等图案的。
戴五色丝
戴五色线(丝)是辽南普遍习俗,熊岳以南叫“辘轳线(像辘轳上的绳子)《盖平县志》叫“五色丝线”,《营口县志》称“五色丝”。还有叫“续命缕”、“长命结”、“拴命线”等。这个习俗最早当流行于汉代。汉应劭《风俗通》:说“五日以五彩丝系臂,避*及兵,令人不瘟病。”至今已有二千年历史。五彩线一般为五股即五色,古代认为五色为吉祥之色,但亦有七色的。端午节早晨先给孩子们的脚脖、手脖都拴上五彩线。有的在孩子们的脖子上拴上七色丝线或两条拧在一起的五彩线,再拴上几个装满香草的小荷包,或小布桃。类似今天的项链,然后给孩子戴上绣有大公鸡的兜子,兜里再装两个刚煮熟的鸡蛋。孩子们早已没有睡意,蹦着跳着跑到街上。小时候听妈妈说,戴辘轳线,能把*拴住,长虫(蛇)不咬,当然这是不足为信的,不过今天还是将这一习俗承继下来,作为美化人们生活一部分。近几年,端午节前的市场上有多种类似五彩线的手圈和项链,还有佩戴和悬挂的粽子,不仅光彩夺目,令人喜欢,更增加节日气氛,弘扬了传统文化。
挂钟馗像
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总得想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钟馗像是最好镇宅驱邪之物。清朝乃至民国辽南农家多有挂钟馗像的。一种是木版印刷的,贴到墙上。另一种是画的,过端午节时挂上,过了节取下来。笔者收藏了一张清代钟馗像,是山东人画的《钟馗杖剑图》,这都是旧时端午节镇宅避邪之物。
采药
辽南地方旧县志皆认为五月为毒月,有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古人曰,此月多灾难,甚至生孩子都会夭折。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法却之,一般采取药物和宗教手段。
营口地区采物习俗可分三个部分,第一洗沐,二饮塗,第三采储。
第一洗沐:南朝梁宗懔《荆梦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踏百草。”营口地区的习俗是初四采集艾蒿、桃枝、桑叶等浸泡在水盆里,放在院中放露。第二天早晨用水给小孩擦身,成年人洗手、洗脸,据说能去毒,蚊虫不咬。
第二饮塗:饮雄*酒。这种酒有毒,但对毒虫有驱杀作用。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雄*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祛痰功效。……主治百害毒、蛇虺毒。”建国前后,由于饮雄*酒对身体有碍,而以饮*酒白酒代之。菖蒲酒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药酒,我们今天当以科学态度来考查食俗,使之为人类的健康服务。旧时候,小孩子最易遭虫蚊侵害,人们将雄*酒涂在孩子的额头上以此镇五毒、防虫咬。此有一定科学道理,但今驱虫之法多得是,此俗不传矣。
第三采储:宋朝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五日采百草,修制药品为辟瘟疾等用,藏之、良验。”本地区多有采艾蒿和菖蒲者,除了当日挂在门上,还晒干备用。东部丘陵和山区有采药的习俗,农谚云:“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变成药。”
吃粽子
粽子最初是祭祀食品,与祭祀屈原没有关系。粽子有两种,一种叫“角黍”,另一种称“筒粽”。到了南朝的时候,改名称作“粽子”,同时也有了食粽纪念屈原的说法。营口地区包粽子基本上全部用苇叶,名曰粽子叶。粽子是中国古老而又独创的传统食品,形、味俱佳,很有发展前途,近年家中自己包粽子的越来越少,有些社区为了弘扬这一传统饮食文化,举办包粽子比赛,教年轻的家庭主妇包粽子之方法,此乃传承传统饮食文化之良策。
辽南农村在这一天要吃煮熟的鸡蛋,当地人说:五月节吃鸡蛋不肚子疼,还有的说,吃了鸡蛋“不哭夏”(小孩一种大肚子病,俗称“积块”)。还有在午间或晚上要吃顿饺子,有企盼交好运的意思。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亦不再把这些吃食当作稀罕物,但仍沿此俗者大有人在。
作者王金令(营口市历史学会名誉理事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