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疏数点*梅雨。殊方又逢重午。”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民俗节日“端午节”,走过了浩瀚历史的烟云。传承着一种歌唱民族和爱国诗章的文化气息,在风风雨雨的岁月洗涤中,如一道绚丽的彩虹,映照着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端午节是用来纪念屈原的,最早出现在南朝的《续齐谐记》和《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打捞,一直航行了很远却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湖面上争相打捞屈原的尸体。于是便发展形成了划龙舟。百姓们没有打捞到屈原的尸体,又怕江河里的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咬食屈原的身体。这便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1、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大家在江面上争相比赛划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吃粽子,是端午节的又一习俗,粽子又称角黍和筒粽。是端午节必吃的一种食物。
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传说,公元前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3、喝雄*酒,记得白蛇的故事么,就是端午节喝了雄*酒吓死许仙,端午节喝雄*酒就是为了祛除一下邪祟的意思。
4、挂艾草,艾草和菖蒲,很多地方都会在端午节这天挂于门庭,意为祛除有害虫子等,图个平安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5、少数地方端午节还有相亲的习俗,就是划龙舟的活动里,小伙看上姑娘,就要去送香囊,或者去女朋友家定亲,二刀肉配白酒哦。
端午节的粽子真是让人惊讶不已,芦苇的长叶,江南的糯米,还有蜜汁的大枣。包制成一只只粽子,开水一煮,苇叶清爽的香气,糯米浓腻的粘香,还有蜜枣的甘甜,混在一起是怎样的享受啊。什么样的人会有如此的妙构,让千古的人们都为之沉醉。
粽子就像一首浑然天成的古曲,经过时光的浸洗,留下的都是妙不可言的感触。粽子又像一首古诗,从悠远的时代流出,遂带了幽远的气息,仿佛初夏午夜的长梦流转出前生往事的叹息。“佳人辟新叶,婉转裹柔丝。心如青苇叶,层层有相思。”那时的浪漫当是如此吧。但草长莺飞的季节里,那颗婉约而柔软的心会被谁的情丝所牵,竟让我为之沉迷,而梦里的影像会是前世的再现吗?
端午是个美好的日子,在这并不美好的现实中可以寄寓一些幽思,让凡尘蒙蔽的心,在青色的古意间得到片刻的回归,任取生命中的真意,可以让生命更加真实一些。
“相亲相爱、团结互助”一直是索特科技所倡导的企业思想文化。每逢传统节假日,公司领导都会特地为员工们送上礼物福利和真诚祝福,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每个人感受到“索特科技大家庭”的温暖和情意,体会到“家”的温馨与幸福!
心如糯米,越粘越紧;情如粽叶,越煮越香。在这传统端午节来临之际,我们真诚地向长期以来所有关心和支持高明基业发展的新老朋友及各界人士献上节日的祝福,祝愿你们:节日快乐,合家团圆,“粽”是幸福!
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在此,索特科技祝各位合作伙伴:事业展宏图,如日在当午。端午节快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