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的端阳习俗
◎徐海啸
端午节已经过去了。端午又叫端阳。现在过端午的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但七十年以前,端午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这一天的早茶,要吃面姜、绿豆糕和茶叶蛋。面姜切成圆三角透明小片,薄如蝉翼,形如姜片,色如*金,片中绕有一圈圈红线,特具魅力。绿豆糕油润剔透,令人垂涎欲滴。早点吃过,就是吃粽子了。
门前插艾叶、挂菖蒲驱邪。午时烧药头(菖蒲、白芷),饮雄*酒,将雄*酒洒在室内各角落驱五毒,在孩子额前画王字,给孩子胸前佩香囊。孩子戴荷花帽,仅有帽箍,全无帽顶,前额绣荷花。荷花即莲花,莲花乃观音老母乘坐之物,寓意婴儿得到观音菩萨保佑。
新娘要在婚后第一个端午节,完成最后一道婚嫁的礼节,叫“看新娘吃新娘茶”。这一天,新娘穿戴整齐,在家等人来看。新娘茶用香豆干雕花,和以花生米、芹菜、蕨粉做成饼,切成菱型,兑少许冷茶和开水做成,舀在小瓷盏里,放上娘家陪嫁来的小铜茶匙,无论识与不识都要接上一盏。小孩往往可以吃饱。
开店的老板要在端午发腌鸭蛋给伙计,这都是历来的规矩。
端午最隆重的仪式,要数“端阳禳灾”了。
县城在阊江举行龙舟渡,以竹制神船旱游城区以禳灾驱疫。
祁门游旱船,起源于北宋大观三年()。时,疫疠流行。县令史东,蜀人,仿蜀俗,作神船驱疫。城区周、马、叶、谢四大家族以及各有名望人家,轮流经管组办盛会,叫“管年头”。经费来自“斋会”、“福会”田租收入。
活动从四月初一开始。执事人等,肃整衣冠,敦请儿郎(扮神者)十人,到忠烈庙参神,称起闸。用锣鼓、大五公,执事四人,手捧香炉,同儿郎舁竹遍游城内四隅。竹用红布捆扎,送至张王庙,备扎旱船、水龙,俗称竹过街。初二日,执事二人,写请帖,备面姜八包,花油纸扇八把,去县南路公桥方姓宅,请派人到城扎“神船”。方姓开祠堂门迎接,烧“十”菜,实为韭(九)菜煮豆腐一菜招待。
四月二十四迎生福,用生猪肉、生粉丝,分装两盆,用锣鼓、大五公,由执事同儿郎上街舁游。是夜,设香案,开酒席,满堂点灯,迎接儿郎进闸。四月二十九日迎熟福,礼如前,但不饮酒,尔后将熟肉、米羹、包子等分给执事人等,封斋。
五月初一,福会以彩槠扎帅像(温、高、赵、马四元帅),高一丈,宽二尺余,平年二个,闰年四个,驮帅像舁游全城区。河中出龙舟一艘,船头扎一龙头,船尾扎一龙尾。
同日,儿郎收瘟活动开始。一人扮大皇,一人扮划手,一人扮土地,骑纸马。全体儿郎头戴不同式样纸扎儿郎帽,身穿汉服戏装。大皇颈挂一个双层套装木制面具,外面善相,里面恶相,悬置腹部,人称“神槶”(“槶”,普通话读gui,去声;祁语读hua,平声。指面具,乃镇邪之神像),土地也在腹部悬置一个“神槶”。扮旗手的扛面红旗,在收瘟时,舞动红旗,以表收瘟。扮划手的手握榔棰、竹刷,“坐扎”时不停摆动,以示驱邪。扮锣鼓手的,敲锣打鼓,驱赶瘟疫。所谓“坐扎”,即图景气的大户或家门不顺的人家请儿郎到家中收瘟,这叫“坐扎”。由东家带领旗手儿郎去各个房间、厨房等处,挥舞红旗,表示收瘟。厅堂设香案,大皇坐厅中上首,土地坐下首,众儿郎分立两边。“坐扎”开始,先由大皇与土地对话(惜已失传),每段对话的间歇,众儿郎齐声高呼罗贡曲:
哦,哩罗哩罗年,保祐端阳出会船,
保祐人口平安乐,保祐五谷丰登年!
“坐扎”毕,东家一一发赏。至初四日,四乡收瘟结束。
初五日,河中三条龙舟竞渡,齐往忠烈庙脚下。十时,神船出山。神船即旱船,用竹扎成,头尾高大如峰,用纸糊贴,涂红油,中腰为长条,儿郎各司其事,坐于上。放过*烟,二十四人抬神船过平*桥(上桥)入城。从街道经过,两旁店家,以竹竿吊红纸包伸入船仓之上,儿郎即逐个收受。执事手捧香盘、提炉跟随,同时抬张巡、柳氏夫人和史东三神像一同出行,沿途旗帜飘扬,锣鼓喧天。四乡男女老幼如潮水般涌向县城,早早在街两旁等候。队伍过处,人头攒动,欢声如雷。神船到钟鼓楼吃午饭,到西门口丢儿郎帽,最后再抬至平*桥(上桥),将神船投入河中,俗称丢破船,以示瘟疫收尽,付之东流。有《竹枝词》曰:
龙舟归去鼓渊渊,香火效游整地仙。
一曲罗贡烟霭散,睢阳庙内出神船。
张巡等三神像,抬至十字街即转向紫荆湾,入汪王庙内。
五月初六日,将帅像扛至下润泽门城墙边,先行拜祭,扔面包(馒头),再点火烧神像。
六月初一日,迎张巡等三神像回张王庙,火烧“杨梅”作礼品。杨梅用炭屑和糯米粉制成圆球,烘干,用火烧红,系在树枝上。一人身披棉絮,伴以锣鼓,负之游街,人群沸腾。至忠烈庙,投入池内。至此,端阳盛会方告结束。(图/徐海啸)
本文来源:丰镐文苑作者:徐海啸主要作品有:《徽州?祁门风俗》《十里桃源》《大洪岭上话春秋》《曾国藩行辕——洪家大院》《祁门历史人物》《祁门美食》和描写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山路留痕》。现为安徽作家协会会员和*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写下你的留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