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忆端午,说雄黄 [复制链接]

1#
粽子,桃子,李子,菖蒲,面条等,一一备好,先生突然问:有雄*吗?我一愣:没有。不是端午节需要备雄*酒吗?我笑:现在都精简了,改成清水而已。可心,却突然若有所失。我不是虔诚的信徒,只是说到雄*酒,我想起了母亲。母亲是个虔诚的信徒。小时候过端午,家里总是隆重且热烈的。先是大扫除。端午前,母亲必指挥全家大小把家里大扫除一遍,大到门窗,床铺,被褥,小到家里的柜子,抽屉等边边角角。相对于年底的“清屯”类的大扫除,端午的大扫除,我们都是开心的。等到水涨河满,我们把家里的床板拆下,抬到河边开始洗涮。洌清的河水从脚边流过,浮在河面的床板如我们心中的小船在河面荡漾,小刷子划过水面,轻轻扬手,水花如抛物线在眼前划过,好玩又好看。我跟姐边洗边玩,有时小弟充当我们的小劳力,帮我们把洗完的床板抬回家晒。那时候,人心简单,河水干净。端午的习俗百年不变,打卤面,吃咸粽,供桃李,拜“水仙王”。“水仙王”应该是小石码才有的“水神”,据说,他还是一位“药王”。每次供奉,一定得正午时光。打扫干净的八仙桌上,除了这些端午必备,母亲还会很虔诚地准备了各类药品一并上桌谒拜,什么“喇叭王”“红参”等等。据说谒拜“水仙王”的药品有如神助,功效非比寻常。所以这些药品拜完“水仙王”后,母亲会更细心地收藏好,并也坚信在每次使用的时候,这些普通的药品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功效了。所谓“信仰”,果然是一种心灵的自我麻弊。小时候跟着母亲,也学到了部分“精髓”。所以当母亲把雄*酒端给我们时,我们也是虔诚满满。雄*酒是端午必备。跟雄*酒有关的经典传说,是《白蛇传》中,白娘子误饮许仙的雄*酒后幻化为蛇的场景。经典的神话故事配以节日的宣传,小小的心对雄*酒的信仰,不亚于孙猴子大闹天宫摘下的蟠桃,所以母亲说,端午要把雄*酒涂在身上的时候,我们都毕恭毕敬地践行着,也对雄*酒的功效深信不疑-------涂上雄*酒后,所有的蚊虫都不会叮咬我了!这种虔诚,有史可证。据查: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所以,端午谒拜完“水仙王”后,母亲会让我们每个在手臂等地涂抹雄*酒,完后用一根艾叶沾上雄*酒,洒遍家里的角落,边洒还会边念:“送呀送蚊虫,送去溪乾咬坏人”。如此愚昧却又如此好玩,难忘,这就是童年!后来,我们都长大了,也都知道了“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对母亲的虔诚也开始嗤之以鼻,于是家里的雄*酒精简了,变成一碗清水,再配以一包包装的雄*一并供奉。习俗传到我这里后,雄*也懒得买了,但还是会准备一碗清水,再备以各类供品一起上桌。毕竟,节日还在,“仪式感”也得有。只是,想起雄*,想起母亲,想起童年,所有所有的节日,都成了回忆的导火索,时光荏苒,岁月悠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