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明奇图/网络
记得我小的时候,我是最喜欢过端午节的,那时,粮食还没有过关,端午节大都在麦收前后,这个时候往往也是家里最揭不开锅的时候,但这一天,有那想得想起来都流涎水的粽子、油糕,有没注意什么时候祖母抹在鼻子、耳朵上的已经干了的**的雄*酒渍,有手上、脚上带着五色丝线拧成的花花绳,有新买的背心左侧胸前挂着一个精致的小香包,闻起来很香……上学时不注意,没有清洗掉的学生很多,就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哄笑。说起端午节,这可是中国的一个除过春节、中秋的一个大节,按照关中道人的风俗,一来一往,“麦梢*,女看娘”,出嫁的女子,忙前回娘家了,作为回复的礼节,该母亲回访女儿家了,一般是娘家人看女家的节日,大多是外婆、舅舅给外孙、外甥追节。主角看起来是孩子,其实还是自家的闺女。这也是四时八节里走亲戚里最早的节日,一般早上七八点,走亲戚的人就都已经完成了走亲戚的任务,回到自己家里了。因为这个时候大多是三夏大忙,一般不在女儿家吃饭的,怕给女儿家添乱,误了夏收,再一个,自己家里农活也没有结束,还得去忙活。送去礼当一般是粽子、油糕,爱好的都是买的泡儿油糕,绿豆糕的也有。当然最不能少的,这也是兴平地区区别于别的地方习俗的,必须要给外孙送个胖娃儿。这个胖娃儿是用白布包上内裹香药的棉花做成头、四肢,画上眼眉鼻口,穿小兜肚,手上提着一些象征吉祥富贵的小物件用线连接,线上穿着白而亮的麦秆节,间隔有彩色布剪成的花色,胖娃肚子上着绣有蟾蜍图案的小兜肚。还有布头做成的香包,手巧的更有做成五毒式样的,稀欠娃胸前戴的品种多,花色全,一目了然。肯定也还不能少的,给外孙购置至少一套夏装。孩子家里人,只给戴花花绳和香包,和一套新的夏装。花花绳大概就是给外婆家送的胖娃儿、香包挂的一个工具吧。抹雄*酒,门上悬挂用蘸了雄*的艾草,大概是用来驱毒虫和辟邪用的。吃粽子,有好多的传说,但最为大家接受的就是纪念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粽子的演变,北方人包的是糯米和红枣、蜜枣、豆沙,包裹物大多是芦苇的叶子,大而素。南方则以竹叶为主,有素有荤,但个头就像他们的身高,小而精巧。而五毒是五种毒虫: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应该是端午节在北方的产物,大约是这个季节,五毒的活动是最为活跃的,图腾的崇拜,流传至今吧。自于雄*酒和艾草,驱虫辟邪之用,这就不由不让人们联想到一个无限纠结的爱情悲剧传说。记得那好像是《白蛇传》,书生许仙和千年蛇妖白蛇,搞了一个人妖相恋,故事中未说明白蛇陷害许仙,还很恩爱,但碰见了爱管闲事的法海禅师,禅师以降妖除魔为己任,撺掇许仙逼迫引诱白蛇在端午节入乡随俗,喝下雄*酒,雄*酒这时在五毒面前显出了神奇的辟邪、驱邪力量,千年蛇妖现出原形。后面的盗仙草、水漫金山寺、镇压雷峰塔等故事,美化的是自由的爱情,丑化的是正义代表的法海禅师。这时,中国人特有的文化魅力凸显而出,既向往自由、美好的爱情,又崇尚正义力量的巨大无穷,真是一个具有浪漫气质的现实主义民族,这也正是儒家思想的一个典型表现。听说韩国把端午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注册了,我们在后来,给这帮无知的蓝眼睛上了一课,以爱国的精神,也把端午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了。其实如果没有韩国人的瞎搞,中国人永远别想端午节放假。我记得小时候从来没有在端午节放假的先例,大概在年获得遗产后,伟大的*与时共进,才有了这个小长假,韩国人有时还是蛮可爱的。又快到端午节了,满街道上是各式各样的胖娃儿、香包,惹得小青年们驻足挑选,但粽子已经不是人们心目中的最好的美味了,连泡儿油糕都不见了踪迹。也许还有几个像我一样大街小巷里寻找的人,但也只是想尝尝过去的味道而已。农业技术的发展,机械化的应用,倒给爱好过节的人们一个好的借口,这个节日也不再那么匆忙,乡下的,提前就买好了各种菜肴,城区的也早早地定好的饭店餐馆的位子,只等丈母娘家大驾光临了。许仙最终未能和白娘子白头到老,端午节如果还这样,迟早我们只能在酒桌上回忆那粽子、油糕的味道了。关于作者
作者档案:冯明奇,52岁,陕西省兴平市人,文学爱好者。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文责自负,和本平台无关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点击右下角在看?
醉美新兴平
感谢您对原创劳动的尊重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