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每天中药材学习茯苓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有遗传吗 http://m.39.net/pf/a_4737182.html

茯苓

别名

茯菟(《本经》),茯灵(《史记》),茯蕶(《广雅》),伏苓、伏菟(《唐本草》),松腴(《记事珠》),绛晨伏胎(《酉阳杂俎》),云苓(《滇海虞衡志》),茯兔(《纲目》),松薯、松木薯,松苓(《广西中药志》)。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间到马尾松林中采取。生有茯苓的地面,一般具有以下特征:㈠松林中树桩周围地面有裂隙,敲之发出空响;㈡松树附近地面有白色菌丝(呈粉白膜或粉白灰状);㈢树桩头烂后,有黑红色的横线裂口;㈣小雨后树桩周围干燥得快,或有不长草的地方。栽培的茯苓一般在接种后第二、三年采收,以立秋后采收的质量最好,过早则影响质量和产量。加工:茯苓出土后洗净泥土,堆置于屋角不通风处,亦可贮放于瓦缸内,下面先铺衬松毛或稻草一层,并将茯苓与稻草逐层铺迭,最上盖以厚麻袋,使其"发汗",析出水分。然后取出,将水珠擦去,摊放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行发汗。如此反复3~4次,至表面皱缩,皮色变为褐色,再置阴凉干燥处晾至全干,即为"茯苓个"。切制:于发汗后趁湿切制,亦可取干燥茯苓以水浸润后切制。将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块,即为白茯苓;削下来的黑色外皮部即为茯苓皮;茯苓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即为赤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即为茯神。切制后的各种成品,均需阴干,不可炕晒,并宜放置阴凉处,不能过于干燥或通风.以免失去粘性或发生裂隙。

原形态

常见者为其菌核体。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径达20~30厘米,或更大。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状皱缩,内部白色稍带粉红,由无数菌丝组成。子实体伞形,直径0.5~2毫米,口缘稍有齿;有性世代不易见到,蜂窝状,通常附菌核的外皮而生,初白色,后逐渐转变为淡棕色,孔作多角形,担子棒状,担孢子椭圆形至圆柱形,稍屈曲,一端尖,平滑,无色。有特殊臭气。

产地分布

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

主产安徽、湖北、河南、云南。此外贵州、四川、广西、福建、湖南、浙江、河北等地亦产。以云南所产品质较佳,安徽、湖北产量较大。

化学成分

菌核含β-茯苓聚糖约占干重93%和三萜类化合物乙酰茯苓酸、茯苓酸、3β-羟基羊毛甾三烯酸。此外,尚含树胶、甲壳质、蛋白质、脂肪、甾醇、卵磷脂、葡萄糖、腺嘌呤、组氨酸、胆碱、β-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酶、蛋白酶等。

性味归经

甘淡,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温,味淡。"

入心、脾、肺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大阴,足大阳、少阳经。"

②《本草蒙筌》:"入膀胱、肾、肺。"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小肠三经。"

④《本草经疏》:"入手足少阴,手太阳,足太阴、阳明经

功能主治

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

①《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②《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③《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

④《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

⑤《伤寒明理论》:"渗水缓脾。"

⑥《医学启源》:"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溺*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诀》云,止泻,除虚热,开腠理,生津液。"

⑦王好古:"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奔豚。"

⑧《药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马蔺为之使。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秦艽、龟甲。"

②《药性论》:"忌米醋。"

③张元素:"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如汗多入服之,损元气。"

④《本草经疏》:"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⑤《得配本草》:"气虚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